车联网商业模式与发展趋势
本文将简要的从功能、技术、商业模式、发展趋势四个方面,分析这种OBD模式。
一、功能
车联网的功能主要可以分为:娱乐、路况、位置、安防、车况、保险、车友、用车等。
娱乐、路况、位置、安防是车联网前期的主要功能,其中位置主要是以导航为主的,安防包括车辆的防盗、事故救援等。移动互联网兴起后,之前以论坛模式为主的车友功能转化到手机上,产生了新兴的叫出租车、搭顺风车等用途的手机APP。OBD模式的兴起,主要关注点是在车况和保险两个方面。
车况和保险功能,通过一个插入到车辆OBD接口的设备,读取并分析车辆的数据,从而分析出车辆能耗、故障等车况信息,分析出驾驶者的开车习惯进而提供个性化保险(不同的驾车习惯有不同的风险等级,结合客户数据可以划分出客户的质量等级,从而根据质量等级提供不同的服务和保费)。个性化保险,在专业名词上经历了PAYD(Pay-As-You-Drive)、PHYD(Pay-How-You-Drive)、UBI(usagebasedinsurance)三个阶段。
OBD模式的兴起,首先是传统的车联网功能并不具有良好的用户粘性,其次是很多传统功能(娱乐、路况、位置、导航、救援)通过智能手机就可以实现,所以逼得车联网必须以车为中心。防盗、车况、用车、汽车保险等功能,需要汽车本身的参与,不但解决了一些车主的问题,也大大提高了用户的粘性。
二、技术
OBD模式的车联网系统,主要是由OBD终端、后台系统、手机等物理模块组成;在逻辑上,则是一个典型的物联网的系统结构,由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结果展现等组成。
目前采集的主要数据有OBD、GPS、G-Sensor。OBD数据是最主要的,必须在车辆的OBD口上外接一个OBD读取设备来轮询汽车总线而获得车辆的数据。GPS和G-Sensor可以与OBD设备集成在一起,也可以利用手机上的。有些系统,为了获取位置信息,而又没有GPS设备时,将采集GSM的基站数据,通过基站定位。目前,多数OBD模式的产品不支持G-Sensor。
通讯模块与OBD设备的形态有关。当OBD、GPS、G-Sensor集成在一起时,OBD设备通常也会集成GSM模块,把采集到的数据发送到后台系统,此时这个设备是独立工作的;当利用手机设备时,则OBD设备需要通过Wifi或蓝牙连接手机,由手机里内置的APP组合多种数据,通过GSM发送到后台系统。
正常模式下,OBD车载设备按某种频率采集车辆的数据,按另一种频率汇总上报数据到后台系统;比较强大的,则可以为某些特定的车辆事件(最常见的是故障)及时地采集相关数据,或者实时响应后台系统下发的指令。
后台系统的主要功能有三:接收设备上报的原始数据,从这些数据中计算出车况、驾驶习惯等,并响应或推送分析结果到手机APP上。其中,数据计算是其主要功能,通常的OBD产品都会说这个后台计算是大数据的、是云;这正符合当前的潮流,同时云计算和大数据能加快这种产品的发展、落地。数据计算不仅仅是算法的问题,还需要汽车方面的专业知识。
车主操作车联网的主要界面是手机APP,目前以NativeAPP居多,也有WebAPP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