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军用汽车发展概况
国外军用汽车的发展,经历了近100年的历史,各国学者对发展阶段的划分各有看法。从技术发展的角度可以将国外军用汽车的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至10年代末期称为军用汽车的萌芽阶段;20年代至40年代称为军用汽车的形成阶段;40年代末至60年代称为军用汽车技术发展的第1阶段;70年代至80年代称为军用汽车技术发展的第2阶段;90年代以后称为军用汽车技术发展的第3阶段。
由于各国具体情况不同,同时各国军用汽车的研制、生产和装备存在交替和重合现象,因此在年代的划分上不是绝对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各国军队只有少量的运输车,且均为民用汽车,其越野能力、可靠性、牵引能力等都是十分有限的。
20年代至40年代,可以称为军用汽车的形成阶段,发生于1937??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大地加快了各国军用汽车的发展速度。二战期间,汽车开始大量装备军队,当时的军用汽车大都利用民用汽车总成拼凑、改进而成。战时比较著名的4×4型轻型军用越野汽车有:德国的奔驰G-5和西比姆?瓦根T-166,美国的巴塔姆Jeep和威利斯MA。
40年代末至6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鉴于战时军用汽车的缺点,开始着手改进,并发展了新一代军用汽车。这一时期军用汽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点是:越野汽车成为发展的重点,越野汽车的越野性能和载重量有所提高,前后桥普遍采用单胎,开始采用低压轮胎和轮胎充放气系统,并发展了8×8型重型越野汽车。此外提高了军用汽车的地区适应性,在汽车的设计和材料等方面均有了较大的进展。
这一时期可以称为军用汽车的技术发展的第1个阶段。
70~80年代可以称为军用汽车技术发展的第2个阶段。各国均发展了新一代军用汽车。
这一时期军用汽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可靠性、可维修性及机动性均有较大提高;发动机功率有所增加,除1 t以下车型外普遍采用柴油发动机;轮胎中央充放气系统得到进一步 发展;载重量普遍增加。
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前苏联的解体和海湾战争,各军事强国都在着手重新制定本国的军事与国防科技战略,并着手对国防科技工业进行调整与改革,对现有的军用汽车进行了改 进和更新,并发展了一些新型军用汽车。90年代以后可以称为军用汽车技术发展的第3个阶段。
这一时期军用汽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先进的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在军用汽车上开始应用,主要体现在电喷柴油发动机、电子控制的自动变速箱、ABS/ASR系统、自动化轮胎中央充放气系统、电液后桥转向系统、状态检测/故障诊断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