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与“日货”的不解之缘
第三部分
我国汽车发动机工业现状、问题及发展
1. 历年我国汽车用发动机产量增长概况
我国车用发动机工业的发展主要伴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而发展。1956年,一汽引进了前苏联汽车技术,生产CA10型汽车,该车投产前我国车用发动机产量极少,随着一汽CA10的投产及产量的逐年上升,与CA10配套的CA6102汽油机的产量也逐年增加。60年代以后,南京汽车制造厂跃进2.5t载货车、1.5t越野汽车投产;上海汽车制造厂"上海牌"轿车投产(1966年生产220辆);北京汽车制造厂BJ212吉普车投产(1966年生产532辆)与这些车型相配套的汽车用汽油机也有了小批量生产,当时的发动机产品大多为仿制国外产品。70年代,济南汽车制造厂黄河、二汽EQ240、EQ140投产,与之配套的6130柴油机,EQ240、EQ6100汽油机也随之批量生产,发动机产量及生产企业数量上又有了一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80~90年代是我国汽车工业全面发展的时期,一汽产品更新换代(推出CA141)、东风产品EQ140迅猛发展。国外先进车型陆续引进(如:依维柯轻卡、轻客,斯太尔重型车,桑塔纳轿车,切诺基轿车,日本大发、铃木微型车等)。各汽车工业企业汽车产量、新产品的开发以及引进车型国产化实现,促进了国内汽车用发动机在数量上及技术水平上的迅速提高。在80~90年代,国产的492Q、6102Q、491Q、6100Q汽油机以及6105、6108、6114、4102、4100、6135柴油机伴随引进汽车同时引进的车用发动机,如日本铃木462、465,日本大发370Q、376Q,桑塔纳1.8L,富康轿车1.4L、1.6L,捷达1.6L汽油机;大批量生产满足国内需要,同时斯太尔WD615、依维柯索菲姆2.5L、2.8L,五十铃4JA1、4JB柴油机等也大幅度提高了产量,主要满足了引进车型的需要。
表1为1985~2002年我国汽车及车用发动机产量增长情况。1985~2002年我国汽车用发动机产量增长了3.7倍,平均每年递增9.5%,其中柴油机产量增幅大大高于汽油机的增幅。1985~2002年柴油机增长了13.2倍,平均每年递增16.9%;汽油机增长了2.4倍,平均每年递增7.5%。
目前我国已发展了一批有一定规模的汽车发动机生产企业,大多数企业的产品都是引进技术产品,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2002年,我国汽车发动机产量位居前列的企业详见表2。表1 1985~2002年我国汽车及发动机产量
汽油机 柴油机
1985 44.3 67.8 59.6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