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与“日货”的不解之缘
国货当自强。
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国货太弱了。素质所熟悉的汽车行业最具代表性。。
自主研发能力为零,仿制产品比比皆是,落后技术仍然应用,创新精神一点没有。
就这样的现状,我们怎么去抵制日货??自己没有能拿得出手的产品,没有国货替代产品,如何与日货抗衡??
我个人佩服韩国人。。他们没有人买日本车、买日本手机、相机、电脑产品。。。因为他们的三星、LG、起亚、大宇、现代的产品可以与日本的松下、东芝、理光、尼康、丰田、三菱、川崎、日野、小松相提并论,有拿的出手的产品与之抗衡。。。所以,韩国人完全可以脱离日本产品,扬自己民族之威。。。
中国呢?没有技术、没有力量,依靠仿制、依靠引进、依靠抄袭。。。仿制、引进的产品在仿制当时可能是新产品,但没有研究力量的时候,这个技术很快会落后。。而且由于不是自己研发的,我们不知道缺陷在那里,不知道如何改进。。。所以我们永远是受制于人。。。
我这么说,是有理由的。。。先看几段文字,有点长,请耐心:
第一部分:
“日野”二字,对于旅游车船行业来说记忆是深刻的,因为早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就进口了3000台日野大客车,当时按系统和指标分配到各省旅游接待部门的外事汽车公司。这款车型一用就是二十几年,业内人士对这一车型都有口皆碑,说她的发动机和整车都很“皮实、耐用”,为旅游交通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孙崎总工程师介绍说:最早是上柴厂开发的日野汽车发动机项目,2002年起开始与日方接触。当时国内还没用汽车用大功率、大排量、低排放、高品质的发动机,开发此项目就是为了适应2003年国内欧Ⅲ排放标准的需要,填补国内这方面的空白。为此,先后考察了春兰汽车、春兰重汽、日野大中巴,走访了配套厂,预测市场需求,进行可行性分析。于2003年4季度上报合资方案,得到批准后于2004年在奉贤建设了老厂,后又建成了现在的新厂。2005年7月4日,上海日野发动机生产批量下线,并上了北京环保目录,达到了最大功率批量化。2008年初,上海日野在重组中由上海电气集团进入上汽集团。
第二部分
首先说明,我们企业是在中国大陆技术最好,人才最多,设计制造能力最强的,那么下面,就看看我们这个最好的企业能做什么?
一、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们这个企业仿制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款发动机产品—6135系列。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的产品,从铸造,到锻压、热处理、装配,全部达到了当时捷克斯洛伐克的标准(别小看捷克,30-50年代,捷克是世界上最发达,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之一,现在捷克也是原东欧国家里,最先进的一个)。拿去参加国际博览会,获得很高的评价,至此,我们企业成了共和国的骄子。成了国家的重点关怀的对象,人才和资源的输送基地。
那几年企业也很争气,作了很多拿得出手的事情。国家第一枚的探空火箭的发射器,是我们做的,第一艘国产潜水艇的发动机是我们做的,第一艘国产鱼雷艇、炮艇的发动机是我们做的,第一艘万吨轮的发动机是我们做的。第一个V12缸的大马力发动机也是我们做的。总之,共和国的很多在动力方面的第一,和我们都有关系。
这里,请注意,除了我们第一款产品6135发动机以外,其它产品在国际上,都不具有先进性。在计划经济时代,就是这个6135的发动机的图纸,设备、人才,支援全国各地,一时之间,国家至少有了10多这个生产同一个产品的厂子。因为短缺经济,生产的越多越好了。
可以说,50年代开始直到80年代初,全国也只有6135发动机这一款产品,不管是国内重型卡车,工程机械,船机,中等功率的发电机组,全部是这款发动机。没有任何进步,只有在这个图纸上的不断改良。中间,开发了12V135系列,开发了4气门柴油机技术。
大家可以想象,80年代,世界发展到了什么程度,中国大陆还在用这款产品,50年代接捷克斯洛伐克的产品,悲哀。
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这款6135的产品,目前还在生产,每年有2万多台的产量,销售不错。还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美国康明斯、美国卡特比勒的技术专家看到我们做的改良的6135产品,都大吃一惊,因为它们不可能在如此粗糙落后设计图纸上,造出这这种水平的产品。这不是骄傲,真的,这是耻辱,证明,我们没有进步,50年没有进步。
笨重,粗糙、漏水、漏气、漏油、噪音大,是这个产品的特点,有点就是吃粗粮,可以基本不考虑油料的好坏,是柴油就能跑。
二、70年代末,当时的机械工业部从奥地利引进了斯太尔产品,是整车引进。发动机给了给了杭州发动机厂和山东潍坊发动机厂。底盘给了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后来的山东重汽、重庆重汽和陕西重汽。我们算是有了竞争对手。
这个产品,经过近20年的消化吸收,现在终于成了气候,潍坊的发动机生产能力达到了20万台,实际生产销售也超过了10万,汽车生产和销售能力也达到了10万的样子。
请注意,这是一个落后的产品,奥地利70年代初的产品,或者更早(具体不清楚,能在70年代末给你,肯定不是最新的),现在是我们的主流产品.
也就是说,我们目前根本没有开发新的重型卡车底盘的技术,更没有开发卡车用重型发动机的能力.根本没有,这就是我们的落后.落后到什么程度,就这个程度,人家60年代的玩意,我们还在玩,刚刚玩好.
三、80年代中期,我们厂仍然过着非常好的日子,这时候来了一个寻求合作者,美国康明斯,要求控股合资,没有谈成.最后我们仿制了(真在行)康明斯的最新产品(6CT),到现在,这也是康明斯的全球主打产品.基本成功,但是生产量一直上不去,就是因为一些工艺达不到,.缸盖的翻砂工艺达不到,油封国内没有配套,等等,诸多问题,产量上不去,成本下不来.后来,因为专利问题,不能继续生产,只有改变设计,我真的佩服我们的工程师,真的,愣能设计出来(在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图纸面前改,你能改得更好)一个新产品.质量一塌糊涂.惨不忍睹.你别小看,就是这个产品,在中国大陆照样是先进的,买的很好.经过了大概10年的不断改进设计,生产工艺,现在产品基本质量基本稳定,成本已经很低了.但是,康明斯本身的技术,已经发展到云彩外边了.
四、同样在80年代,在当时的机械工业部的牵头下,中国引进了美国的卡特比勒的技术(苏联没有解体的时候,美国愿意给一些新技术),生产美国的卡特比勒的3306发动机产品.全套设备,图纸引进.最后,合资公司失败.我们开始进行许可证生产.
这个产品是卡特彼勒当时很先进的东西,80年代初的新产品.我们企业经过了近20年的消化吸收,现在做到了什么程度呢?
1. 所有铸造件全部过关(除了曲轴翻砂).2.所有电器件和附件全部国内采购.
目前不能做的是:供油系统(科特的供油系统,全世界独树一帜).问题在材料,柱赛的耐磨性,弹簧的抗抗疲劳度.做不到原来的样子.曲轴和凸轮轴的强度做不到.
这些问题都处在哪里呢,热处理,还有材料的配方.根本达不到.
想象一下,美国人在30年前,就大规模生产的东西,我们现在实验室还是不能完全做出来,真的胆寒,脸红.
五、大家都知道,国家已经有政策,柴油机在07年,必须实行欧洲三号的排放,就在眼前.什么是欧洲三号标准,就是欧洲的柴油机废气排放标准,欧洲已经开始实行4号标准,最终是5号.
国内,现在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拥有欧洲三号标准排放柴油机的技术.
我们公司基本做到了,怎么做到了呢,和日本合资,利用日本电装公司的技术,基本上做到了.
可是核心技术仍然在外国人手里,柴油机排放提高,关键的在于油泵,目前国内的油泵都做不到,可以说,根本做不到.世界上只有三家公司,德国博世,美国德尔福和日本电装.油泵几乎是柴油机最关键的部位,也是最贵的部件.
德国博世在无锡,苏州有独资厂,日本电装和我们有合资企业,美国德尔福刚刚破产,不过在中国的事业影响不大.其油泵技术,并不使用,属于淘汰产品,否则,他也不会破产了.走错了技术方向.
国内经常报道说,中国人掌握了什么是欧三排放的油泵技术,其实,掌握了又如何,这是欧洲90年代初的技术,但是,真地掌握了么,全部是美国德尔福的技术,单体泵技术,属于绝对的被淘汰产品,可笑,这些人还在我们的大学,科研机构里招摇撞骗,被当作技术专家.
六、在大马力发动机上.国内最主流的目前是山东潍坊的斯太尔产品,10升排量,达到了重型卡车的入门要求.
重型卡车的主流发动机是11升和13升产品.
去年,广西的柴油机厂推出了自己的新产品,说实话,怎么叫新产品,竟然是抄袭斯太尔的技术样板,可悲呀.去抄袭一个落后于世界30年的产品.为什么,最新的想抄袭,也没有这个能力,这就是我们的悲哀.
现在,我们上海公司和日本丰田日野合资生产11升产品,我们自己在开发13升的产品.潍坊正在和奥地利合作开发欧三的产品,同时,也间接和美国康名司合资M11,另外康明斯的M13给了自己和东风的合资公司.广西在努力搞自己的那个落后产品.
我相信,未来,大家肯定可以用得到国内企业生产的欧三排放的大马力发动机,但是,请注意,核心技术在那里.
最核心的油泵技术,在外国企业手里,利润是别人的,我们只是组装而已.
总结:
我们落后的地方:
第一;设计能力,不能设计出具有世界先进性的产品.
第二:加工生产能力,即使设计出来了,不能做出同等要求的精度的产品
第三:热处理,材料,锻压等工艺,即使设计出来了,也加工出来同样精度的了,但根本做不到同样的强度,落后甚至超过30年,我们公司最好的锻压生产线,国内很先进了,竟然是引进的苏联的60年代初的产品.
第四:最根本的是人和企业去做研发,作研发的企业不挣钱,我们曾经大量作研发,要么被国家无偿拿走,要么被其他的企业无偿抄袭.我们为了做一个”分动箱”投入了很多钱和人力,刚搞出来,广西厂无偿使用了,你毫无办法.国家不保护外国的知识产权,无偿用,可是,也严重压制我们自身企业的研发.
没有专心作研发的人,作研发,收入不高,不如做销售.干点别的,特别是机械行业,人才更少.更留不住.我们那里的技术人才算是待遇很好的了,但是人才还是流失,更多的技术人员说,收入低,不愿意长期做,这是国家体制的问题,
做工艺的,作基础研究的,收入真的不高,留不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