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越野车历史回顾
看过《吉普车起源》或《四驱宝典》的读者都知道,越野车几乎是在二战前夕由德国大众、保时捷和美国Willys、福特同期推往战场,这也是越野车的起源之始。从那以后,它的功能日益完善,取向也越来越鲜明,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越野车在欧洲的发展过程。
越野车最早的制造者应该算是保时捷,早在1938年初它就建造了Type 62小型4×2轻型越野车,底盘来自大众VW38甲壳虫,车身采用全轮独立悬挂,这在1930年代末是十分先进的。采用后置发动机,后轮驱动,这样重量压着驱动轮,有助于防止后轮打滑。底盘中央有一条钢管作为大梁,车壳可以与底盘分离,方便更换不同车壳。为了进一步改良4×2越野性能,保时捷和ZF一起研制出滚珠式防滑差速器,更在后悬挂臂加装了降一级齿轮,除加大扭矩外,还提高了差速离地距。这个设计是相当先进的,在1960年代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个设计原理,更别说制造它了。
1940年的VW82就是用这个底盘,换上了一个沙滩车壳。1941年的VW87四驱甲壳虫底盘也完全一样,只加上了一套前差速系统,同样设有防滑功能。驱动轴藏在车梁圆管中,尾部设有离合齿,方便动力分离达到4×2及4×4动作。同年,这套驱动系统被改用在一个船体内,成为VW128水陆两用越野车。1942年它也被用在新一代VW166水陆两用越野车内(其实整个大众、保时捷四驱系统远比美国MB、GPW先进,MB采用的是卡车式四驱系统和悬挂)。
二战后的蓬勃发展
二战结束后,各国军方都知道了小型越野车的重要性,纷纷开始研制自己的4×4小型越野车,当中就包括了路虎。但路虎推出的是一台完全MB的仿造品,而且发动机马力更小,没有什么新意。阿尔法罗密欧推出的是ARS1越野车,前悬挂IFS设计,采用DOHC直四小发动机,因产量不多,影响也不大。保时捷也用自己的品牌推出了57F水陆两用小越野车,悬挂、设计都和VW166十分相像,但产量不多。英国车厂奥斯汀推出了Champ,这车采用全轮独立悬挂,配上了劳斯莱斯2.8防水发动机,可惜车身太重,越野性能不尽理想。英国和其殖民地选用了路虎越野车,而德国军方选用了Auto Union Munga,这车采用0.98L三缸小发动机,配24V防水电器,全时四驱,配四前一后变速箱,分动箱分高低挡(1955年早期款是半时四驱分动箱),不设中差,但尾轴有差速锁,四轮独立悬挂,性能不弱,可惜马力不能满足军部需要。
1970年代,美国军队仍然使用着设计有问题的福特M151A1和M151A2,这车于1959年设计,用以取代Willys M38A1,采用了车身、车壳合在一起的承载式车身。为了稳定公路表现,首次采用了四轮独立悬挂。但早期M151后悬挂设计存在缺陷,受压时尾轮会向外甩,在转弯时易造成甩尾(1964年福特对后悬挂角度进行了改良)。这车在设计上很有新意,公路操控不错,但越野性能弱,全独立悬挂,避震行程很短。同年,美军还生产了一批AMC422给海军陆战队用,采用风冷水平对置四缸24V防水汽油发动机,配一个圆管制梯型大梁,四轮独立悬挂,车轴特短,只有1651mm,采用铝制车身,自重不到1吨。这车在紧急时,可以用三轮在公路驾驶,可见悬挂行程有限。我在日本开过它,车身宽而短,越野性能平平,上下大斜坡时十分容易翻车,可见这个年代的两款美国军用越野车性能均不如意,尤其是越野方面。
在欧洲方面,北约集团用了不少英国路虎88、109,这车沿用Willys设计,在公路和越野方面的表现没有大的进步,而其空投车Light Weight的设计也和Series III 88差不多,同样是梯型大梁配前后硬轴,四轮叶片弹簧,2.25 L直四汽油防水发动机配四前一后变速箱,分动箱分高低挡,半时四驱。
竞争中新旧交替
早在1964年,北约成员包括西德、法国、意大利,就有计划设计一台高性能半吨水陆两栖越野车来取代M201 Willys和Auto Union Munga,Saviem/菲亚特/Man和Bussing/Hotchkiss/Lancia/宝马两个大集团分别在1970年代初设计了多辆平头小面包车,性能不弱,可惜都没有投产。1976年,军方取消了两栖要求,奔驰手工造了一台G系越野车,通过竞标取得了法军订单,而大众也借鉴了二战军车经验,在Munga的基础上,利用奥迪小汽车的技术生产了VW183 ILTIS。1978年,大众取得德军8800辆的订单,最后也得到加拿大军方认同,1980年在加拿大Bombardier取得生产权,取代了美国越野车。
G系在法国以标致为名生产,奔驰品牌G系则交由Steyr-Daimler-Puch奥地利生产。Steyr-Daimler-Puch自己也生产G系,用Puch品牌,同时生产奔驰Unimog和所有四驱小奔驰轿车,甚至世界有名的Hatliner超轻机械骡也是这里生产的。
与此同时,美国军方因不满意M151A2和AMC422的性能,在1970年代初开发了一种“新世仪”高性能越野车,XR311和林宝坚尼LM Cheetah样板车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今天的Hummvee也是它们的后代。可惜今天的H1不设100%前后差速锁,只用降低车胎气压来帮助越野性能。
技术决定先进性
大家看到这里有没有发觉美军和北约在1970年代都不满意所用的越野车?原因主要是大多数军用越野车已改用了独立悬挂,公路表现自然较MB理想,但越野能力连MB都不如,独立悬挂设计行程有限。Munga虽有尾差速锁,但发动机动力太弱,载货、拖拉力和行驶耐用性都达不到要求。用今天的眼光来看G系和VW183,都是相当出色的设计,而相比起来,Hummer车身太宽,越野性能也不出众(《四驱宝典》188-203页有介绍,它并不适合在山区、森林用)。可见欧洲在过去67年里设计的越野车技术远比美国优胜。
1959年奥地利Steyr Daimler-Puch制造出一台超轻空投极地越野车,采用四驱四轮独立悬挂设计,风冷水平对置0.65L发动机,这厂是世界最早制造4×4装甲车的(1905年),今天还在生产军用越野车和卡车,奔驰Unimog也在这里生产。
VW Type62轻型越野车由甲壳虫小汽车演变出来,第一辆带有VW38的影子,第二辆比较接近VW82。
1937年奔驰G5(W152)四驱越野车采用2.0L直四发动机,四轮双A臂独立悬挂,不少型号尾轴也可以转向,一共生产了三百辆。
1936年德国Tempo出产G1200越野车,采用两台0.6升2冲程2缸风冷发动机分别驱动前后轴,主要是出口。
德国Trippel出产的SG6/41四驱水陆两栖越野车由Bugatti在1941年到1944年生产,采用了欧宝2.5L OHC直四发动机。
1943年Argentina在MB和Dodge的基础上设计出一辆四轮独立悬挂5座小越野车,动力来自一台85hp的汽油发动机,1946年停产。
法国在1939年设计了Latil M7T1四驱中型越野车,采用一台2724cc直四汽油发动机,配四前速变速箱,分动器设高低挡,半时四驱四轮独立悬挂,前后设有差速锁。
1941年由保时捷设计,斯泰尔Steyr出产1500A型4×4中型越野车,采用一台3.5V8发动机配四前速变速箱,半时四驱,分高低挡,尾轴设有差速锁,IFS前悬挂。
法国在1930年代末期由Lattly/Hotchkiss制造了一批V15T中型越野车,这车的四驱系统十分特别,驱动轴H型直达各轮,独立悬挂,大战期间被德军用来拖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