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的汽车生活
在莫斯科留学两年归来,浮光掠影的城市印象莫名地暗淡了,但是那如水车流却在心里挥之不去。细想起来,可能就是因为他们的汽车文化就如同俄罗斯文化一样特点鲜明,既非东方也非纯粹的西方。“国王与乞丐”
最新款奔驰600s、宝马新7系和老掉牙的“伏尔加”、“莫斯科人”相安无事,这就是莫斯科街头汽车的一个特点。
原因无他,俄罗斯没有汽车强制报废年限规定,如果你愿意,车子也还算皮实,就可以一直开下去,所以经常可以看到移动的“钢铁垃圾”在路上勉强行驶,车身上锈迹斑斑,甚至可以通过锈穿了的钢板,看到司机的腿,玻璃模糊,也隐约可见里面坐着西服革履、一脸严肃的俄罗斯大叔。他们好多都是前苏联时代高收入的教授、工程师,现在已是退休人员,经过国家解体的巨变、休克疗法、直接去掉3个0的币制改革(1998年1000旧卢布兑换1新卢布),他们一生的积蓄早已荡然无存。
莫斯科退休人员的平均收入只有4000多卢布(合人民币1300多元),在物价高企的莫斯科,这点钱只够2次超市采购,所以他们根本无力换车,开着保养差劲的老爷车,虽然可以看到他们在苏联时代的荣耀,但更多感觉到的,是他们今天的无奈。
莫斯科的汽车服务同其他社会服务行业一样,以昂贵著称,汽车修护价格同汽车修理行的服务人员一样趾高气扬。洗车一次500卢布,车身上如果有难以清理的鸽子粪,再加500。莫斯科冬季三天两头下雪,这时候很难看到周身干净的车,几乎所有的车都像刚跑完达喀尔拉力赛,豪华车也不例外。老爷车主们当然没有足够的钱享受维修服务,只有充分发挥DIY精神,补胎、换三滤、更换防冻液这种“小菜”,这当然难不倒他们,但如果需要专业工具和配件难以买到的维修项目,就只好搁置,先凑合着开。
这里专门的出租车很少,多数莫斯科人打车都是在路边打手势,愿意载客的私家车大多数都是这些老爷车。笔者曾经和自己的导师伊琳娜瓦列京诺夫娜一起打车,导师一伸手,一辆80年代的老爷车打嗝般停下来,只见其大灯用胶布固定,前保险杠由铁丝挂着,车门好像随时会掉下来,最惊讶的是看不出这车原来什么颜色。导师心直口快,惊呼“Ой,Господин! Такая красивая машина!”(噢,上帝!这么漂亮的车!)当然,车主也是典型的俄罗斯性格,对于这个评价直接表示了不满,猛踩油门,一阵黑烟绝尘而去。
与此对应的,是莫斯科街头大量的豪华车争奇斗艳。放眼望去到处都有奔驰和宝马,因此也就谈不上身份地位的象征意义,当然,还能看到很多这两种品牌很多在国内难得一见的型号。现在,俄罗斯新贵们兴趣早已转移到一些保有量稀少的车型上:兰博基尼、法拉利、玛莎拉蒂、宾利、平尼法里纳……无所不有。在学校,既有每次给自己手机充值只充10卢布的学生,也有开保时捷911的学生。
新阿尔巴特大街是莫斯科重要商务区,这条街上,酒吧、赌场(赌业合法)、商业场所、换汇点林立,几家公司在街上长年展出他们销售的高档跑车和SUV。
原来看到这些,以为只是这些公司的实力展示,如同北京王府井几十万元的脸盆一样,没有卖掉的可能性。后来证明这些想法是错误的,经常发现新俄罗斯人(莫斯科市民对于新贵的通称)和他们漂亮的小麦色皮肤的情人,用很短的时间就开走了这些昂贵的宠物。相对于红酒和艺术品投资,这些名车的确不值得耗费很多时间权衡。当地时尚杂志认为:玩具和收藏品的区别在于,买主做决定的速度,如果几分钟就刷了卡,显然属于前者。俄罗斯人的喜好
电视广告里,总是不厌其烦描述着这样的生活场景:正午的阳光,通体流光溢彩的、棱角分明的SUV,行驶在平坦的大路上,两边笔直的白桦树,一望无际的麦田,艳光四射的金发女郎驾驶,当然,还需要高档的大功率音响一路激情摇滚。也许这就是俄罗斯人追求的理想汽车生活。
德国是俄罗斯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俄罗斯人也一向偏爱德国制造的质量,德系车在莫斯科呼风唤雨。在高端领域,德国品牌一骑绝尘,德系奔驰、宝马、大众(含奥迪)在俄罗斯拥有世代相传的忠实客户,品牌忠诚度似乎牢不可破,三大品牌厂商占领了莫斯科一半以上的市场。而意大利、英国那些昂贵的车型,在他们看来属于奢侈的新贵们的玩物,这些品牌时尚如同时装风格一样,与西方的消费风尚紧紧相随,经常针对富豪们推出某种跑车限量版、纪念版。
近年来,随着日本车商在全球的扩张势头,雷克萨斯、英菲尼迪、讴歌等日系血统的高端品牌,凭借制作精良、新款频出,也能够占有一席之地。美系豪华车型并不多见,可见高端消费者并不太认同美国厂商,不过,街头仅见的几部超长车,都是凯迪拉克原厂作品,算是保全了美国人的面子。
在中级轿车市场,依然是德国车占优,不过,这个级别竞争者众多,雪铁龙、日产、丰田、本田、马自达,甚至现代,都是德国车的有力竞争者。这个级别的用户,考虑的是各种因素的折衷:舒适性、油耗、保养价格。值得注意的是,日系车的省油优势,如今也部分抵消了俄罗斯消费者对德系车近乎崇拜的忠诚。
在低端市场,法国雷诺公司一枝独秀,可以看到,雷诺的小排量车广告铺天盖地,4S店面也星罗棋布。而俄罗斯自有品牌伏尔加、韩国现代、马自达小型车也都在这个市场获得一席之地。
俄罗斯人常说:莫斯科特区是俄罗斯财富之地,因为,俄罗斯金融资金的60%在莫斯科特区范围内流动,所以取悦于莫斯科消费者为重中之重。近年来,虽然中国汽车厂商也努力耕耘俄罗斯市场,长城和奇瑞将SUV和MPV引入,在俄罗斯获得了初步的立足点,但站在街头,中国品牌汽车还是凤毛麟角,远远比不上中国人面孔在当地的出现频率,因此莫斯科人对这些品牌的认知度基本为零。笔者曾问过十几个莫斯科人关于中国自有汽车品牌,答案不约而同——耸肩,或者反问:“中国也生产汽车吗?”
现在,中国的汽车生产企业(如奇瑞)也像其他汽车跨国企业一样,为打入当地市场,绕开整车关税壁垒,试图走一条在当地建立生产线、大部分零配件当地采购、核心部件总部供货、生产工人当地雇佣、公司总部只派出管理层主要人员的模式。虽然同地方政府谈判一帆风顺,但当时在任总理弗拉德科夫一口否决:“不要沉迷于别人提供免费的午餐。难道我们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吗?显然,我不这么认为。”然而,弗拉德科夫对于欧洲厂商在莫斯科建厂,都大开绿灯,态度的差别令人玩味。其中政治因素起了重要作用,中国厂商在政府审核环节折戟,直接导致前面的谈判成果前功尽弃。
不过俄罗斯政府不仅以繁文缛节著称,也以朝令夕改闻名。现任总理祖布科夫的态度不像他的前任那么强硬。虽然始终未明确表态,但是没有表态就证明不无可能。中国企业还在为能够在当地获得国民待遇努力。俄罗斯人的驾驶特点 和瑞典、挪威、丹麦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一样,即使是白天,天色稍有阴沉,莫斯科的司机也习惯于开大灯行驶。经常可以看到,能见度明明很好,街上的车却都开着明晃晃的大灯。
谚语云:“俄罗斯人除了开车,什么都慢。”显然,俄罗斯人开快车是出了名的,和他们拖拉的办事风格恰好相反。而不管开的是什么样的车,性急的莫斯科人通常2挡起步,轮胎发出刺耳的尖叫,一阵青烟(或黑烟,视车况而定),让初到这里的人心惊肉跳。就算调头、倒车、停车入位等需要慢慢操作的步骤,也是急吼吼。卖弄技巧的同时,总让人疑心车不是他自己的,在路上,还没看到过类似北京大街上手忙脚乱的新手司机。
控“马”自如的骑士们,同样也追求骑士风范。在没有信号灯的情况下,如果看到行人横穿马路,风驰电掣的汽车会减速慢行。初到这里的中国人,往往过马路的时候,和司机形成“对峙”局面:司机在等候,行人畏首畏尾不敢过。后来也形成了新习惯,行人尽管昂首阔步好了,但还是要告诫自己,回国内千万不要也这样,否则会吃大亏的。
在俄罗斯,如果赶上脚步不甚灵便的俄罗斯大妈,车辆会停下来排成队等候。笔者曾在繁华的和平大街看到,一位大妈在过马路的时候,排队等候的第一辆奔驰车按捺不住,空踩油门,车子吼了一下,并未移动。大妈马上停下来,大声训斥司机,飞快难懂的俚语劈头盖脸,司机笑嘻嘻地看着,既不下来也不离开。车越塞越多,队尾排过了另外的路口,大妈不歇气地骂了好几分钟,整队车一直处于静候挨骂的状态。等了许久,大妈还对该司机不依不饶。最奇怪的是,后面所有的车居然都没有变更车道绕行。笔者也有因为购物讨价还价,被摆摊大妈训斥的经验,所以对司机的态度深以为然,低头虚心,绝不抗辩,是对付俄罗斯大妈的不二法门。糟糕的莫斯科交警
莫斯科目前平均工资大概在20000卢布左右,交警的平均工资居然是3700卢布,简直不知道当局是怎么想的,这点钱根本无法养活家人。这等于是明白告诉他们:想要吃饱饭的话,必须靠自己创收。
于是交警开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警察的处罚,根本没有什么规则可言,既可以漫天要价,也可以就地还钱。在莫斯科,交警和其他警种一样声名狼藉,他们的形象也不敢恭维,好像他们的上级和警务监督部门都不存在:警服肮脏,帽子斜戴,领口敞开,领带歪到一边,倒提着警棍。最具讽刺的一幕是,他们也许还喷着酒气,检查司机是否饮酒。如果逮到的司机付不起罚款,醉酒警察会将酒鬼司机送往俄罗斯特色的专门机构:醒酒所。
中国人在莫斯科地区大概有6万,其中很多是商人。他们驾驶的车辆被警察拦下时,由于语言不灵加上对警察纠缠的恐惧,国人通常掏钱了事。这样一来,莫斯科交警养成了习惯,甚至已经修炼到无须掩饰的状态,伸手极为自然,看到中国面孔的司机,就下意识拦车要钱。
同样,警察提供的任何“帮助”都是收费的,收费标准取决于口袋里的钱数,所以一定不要把大量的美金和卢布零钞一起放在钱包里,在某些情况下,莫斯科警察就是穿制服的土匪。如果你向警察报案称,小偷撬开汽车,偷走财物,警察先生到现场办案,看到事主是外国人,第一件事居然是对事主搜身,看看有多少油水可榨。外国人在莫斯科遇到这种小偷小摸,都不选择报案,以免遭到二茬损失。万一遇到这种情况,向警方检举、向中国驻俄使馆求助一般无效。所以,中国商人往往自求多福。
与警察的形象懈怠相对应,莫斯科特区杜马对于交规的修订非常勤奋,日益严格,处罚力度逐年加大,甚至把飞涨的物价抛在后面。
可以说,该地区的警察形象,是莫斯科成为真正国际大都市的障碍。俄罗斯从彼得大帝时期开始一直努力融入西方,很遗憾,传统的力量如此强大,廉洁的警察或公务员队伍,是西方政府所标榜的,但从现状来看,俄罗斯距此还差得很远。发达的公共交通
莫斯科市区1200平方公里,公共交通极为发达,这主要得益于苏联时代的遗产。第一条地铁线(文化公园至萨克里尼克公园)在20世纪30年代修建,苏联国力的鼎盛时期(上世纪60、70年代),也是莫斯科地铁建设的高潮时期。
除了早期修建的,俄罗斯地铁站普遍都挖得很深。最深的是胜利广场地铁站,达到120米深,显然考虑了人防工程需要。据说,在核战争的恐怖阴云下,为了抵消美国战略进攻武器的优势,莫斯科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地下城,地铁下方还有2层人防工程,四通八达。但这些传说的地下工程从未开放过。 现在,俄罗斯共13条线,280多个地铁站,55个换乘点。地铁站候车大厅装饰各不相同,有些堪称艺术杰作,布满了大理石浮雕、拼图、铜饰,在古典枝形吊灯辉映下,地面光可鉴人。但相比而言,地铁的车厢陈旧,普遍都使用了15年以上,噪音也大,不过,这并不影响行驶速度。
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莫斯科地铁运行控制技术,高峰时间发车间隔50秒,其间还包含其中一辆列车上下旅客的时间。这意味着,从地铁站中部下车,走到自动扶梯处的时间段内,又会有两列车相继进站。虽然北京在2012年后,地铁运营总里程将超过莫斯科,但是按照计划,2009年我们地铁的高峰发车间隔才会达到2分30秒,如此,已经相形见绌。
在俄罗斯乘坐地铁需要注意,终点都与近郊火车站相连,不用走到室外,即可换乘郊区列车,运行间隔15至20分钟左右,极为方便,但这也给乘客带来一定的不便。笔者曾经乘地铁前往弗拉基米尔,运行4小时。不知情的情况下,灌了一肚子矿泉水,遍寻厕所却不见,询问检票员,被告知没有,只好熬到目的地。后被俄国朋友告知不必如此,解决办法为:随便到一小站下车如厕,然后持原车票等下一班车即可。 除此之外,地面公共交通还有公共汽车、有轨和无轨电车。其中,有轨电车乘客大多为中老年妇女,这些老式电车穿行于城市森林和街区,观赏市区遍布的森林倒是相宜,适应漫长的冬季气候,所有交通工具上,都可以座椅加温,算是人性化的功能。
车如其人,莫斯科人生活习惯和性情寓于其中。吉光片羽,其中意味,如嚼橄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