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吉普JEEP传奇
从北京212到切诺基,再到大切诺基和三菱越野车,北京“吉普”一直书写着越野车的中国传奇。
北京“吉普”面世
我国第一次自行设计和制造的汽车 是北京“吉普”,无独有偶,我国第一个和外商合资的汽车制造公司则是北京吉普汽车公司。
改革开放前,人们还没有商标名称所有权的意识,因此,大家就把北京“吉普”称之为吉普车。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在与美国汽车公司进行合资谈判过程中才知道"吉普"是人家的注册商标,受知识产权保护。至此,北京“吉普”改称北京212。
北京"212"的诞生过程就像一部传奇故事。在解放初期,我国的民族汽车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当时,我军的战术指挥车除去战争期间缴获的美式吉普外,一直依靠前苏联"老大哥"提供的嘎斯69来装备部队。
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破裂,我军战术指挥车一下子失去了供应来源。于是,中央军委发出指示:一定要尽快开发出部队装备用车,以满足国防建设的需要。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呈报李富春副总理,建议以研制成功"东方红"轿车的北京汽车制造厂为基地,生产轻型越野车。1961年元月,国防科委批准了上述建议,确定生产车型型号为210。
在此后的两年中,北京汽车制造厂组织精兵强将,全力开发试制新中国的第一代轻型越野车。到1963年4月,先后试制出300多辆BJ210轻型越野车,后经部队使用和试验后得到一致好评。1964年,在全国新产品展览会上获得一等奖。
之后,在一次军委扩大会议上,部分参加过抗美援朝的部队首长和高级将领观看并试坐了BJ210后提出一些意见: BJ210只有两个门,上下车不方便,而且车身偏小,不符合军用指挥的实战要求。当时担任我军副总参谋长的张爱萍上将指示,在BJ210的基础上,设计一种车身稍大、四门、双排座、宽畅舒适的军用指挥车,其性能指标不能低于嘎斯69。
仅隔半年时间,BJ211和BJ212两个样车便诞生了。在试制BJ212时,正好赶上开全国人代会,各大军区的司令员都来京开会。会议期间,他们对BJ210、BJ211和BJ212进行综合评定,最终大家一致认为BJ212各项性能比较突出。于是,罗瑞卿总参谋长拍板定案,决定选用BJ212。1966年初,总参谋部、总后勤部和国家科委的代表和专家对BJ212进行了全面鉴定。结果认为,BJ212的主要技术指标和性能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动力性、燃油经济性等甚至超过了苏联嘎斯69的水平。从此,开创了我国自行生产汽车的新局面,北京212登上了历史舞台。由于那时的车型单一,北京212在全国全面开花,行驶在我国的城市、乡村、公路、矿山,成为那个时代的象征。
北京吉普汽车公司诞生
1979年春,美籍华人沈坚白先生来京,带来了美国汽车公司(AMC)希望和中国合作生产汽车的信息:四轮驱动轻型越野汽车产量居世界首位的美国汽车公司准备同中国合资生产该公司切诺基CJ系列4轮驱动轿车。我国汽车总局和北京市市政府研究以后,认为BJ212已经生产了十多年了,也该更新换代了,与AMC合作,可以利用该公司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推动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促进中国汽车产品尽早进入国际市场。
1979年2月21日,一机部和北京市提出《关于北京汽车制造厂和美国汽车公司合资经营吉普车公司的报告》。这是解放后第一次与外商的合资,我们非常缺少这方面的经验因此,合作双方都很谨慎。
中央对此也很重视,3月初,国务院副总理余秋里和李先念等6位领导一致"原则同意"。当时的中央领导思想开放,他们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抓住这个项目,正可打开对外合作的窗口,取得合作经验。后来,双方经过多次的讨论,意见逐步趋向一致。
1983年2月,中国汽车工业公司总工程师陈祖涛、北京市经委主任张健民率团访美,与美国汽车公司签署了合资经营备忘录。同年5月5日,北京汽车制造厂全权代表吴忠良和美国汽车公司董事长兼最高执行官WP铁伯特在北京签署合资经营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总合同及章程。合同有效期为20年。1983年6月1日生效,从此,中美双方拉开了合作的序幕。
切诺基XJ系列产品落户北京
1983年12月,北京吉普汽车有限 公司开业前一个月,董事会曾决定以AMC的CJ系列为基础,中美双方联合设计一个BJ212的替代产品:BJ213。但是,这样做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当时AMC公司已推出全新的切诺基XJ系列产品,刚投入北美市场就引起轰动,当年就获得了“1983年度最佳车”金奖。而CJ型已属于即将淘汰的产品。因此,经过据理力争,最后确定合资公司从一开始就生产XJ新产品。
后来才知道,美国人对BJC引进生产切诺基XJ系列产品也觉得有理,究竟一个先进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要有利得多,只不过他们还是顾虑重重。AMC派出了以常务副总裁为首的3位副总裁、8位部门经理和一批专家,一起到北京作实地考察,最后才统一了意见。
直到1985年1月2日,AMC的董事长兼最高执行官第德瓦戴在底特律总部接见来访的中方人员时,才说出他的顾虑。原来,AMC过去和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合作时,一旦对方拿到全部技术后,就会被合作方赶走,他们不希望在中国再重蹈覆辙。在场的原北京吉普董事长吴忠良先生诚恳地告诉他们: “我们中国人是守信用的,BJC绝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我们确保20年合同,合作得好,还可以延长。”经过双方坦诚相见,原来忧心忡忡的第德瓦戴终于爽快地表示:“AMC将全力以赴,确保切诺基成功。”
据了解,新的XJ系列车型,仅新发动机的开发费用就耗资5千多万美元,整车的开发费用更高达2.5亿美元。它原本采用电喷发动机,但由于当时中国市场的接受能力还很低,采用电喷的发动机,成本要贵一千多美金,因此,初期投入的切诺基是化油器式的。其后,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就逐步过渡到电喷发动机了。到1999年初,切诺基的各种车型已经全部实现电喷化,加上三元催化装置,纳入北京市第一批排放合格车目录,获得了在京销售的合格证。
从十年辉煌到日趋衰微
从1985年到1995年,原北京汽车制造厂实际上一分为二,一部分与美国AMC合资,称为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简称BJC(Beijing Jeep Corporation),生产切诺基产品; 其余部分保留下来,仍生产老产品BJ212。二个产品一起抓,一时间生产、销售红红火火、蒸蒸日上。
与此同时,中国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由计划经济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北汽的领导人却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一连串的决策失误,使北汽开始走下坡路。
到2001年,北汽吉普的产量连续三年大幅度下降,市场占有率还不到0.64%,北汽陷入了困境。从辉煌走向困境,探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在合资的前十年,北汽是全国第一家与外商合资的企业,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北京吉普不仅供应军方,很多时候还取代了轿车的地位,因为当时全国还只有一个普及型的桑塔纳轿车刚刚上马,少量的奥迪还被限制为政府局以上干部使用,而吉普车却不受限制,因此销路年年上升,颇有“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态势。
到1995年以后,形势发生了逆转,军事费用削减,军品市场萎缩;轿车市场方面,不仅桑塔纳进入大批量生产,捷达、富康等轿车也纷纷投产。作为乘用车来说,吉普车的油耗高、舒适性差、性能落后,在逐步敞开的市场竞争中开始节节败退。
北汽的领导当然不能坐视不理,他们渴望能转向轿车生产,可碍于政策的限制,一时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直到三菱吉普的大举入侵,湖南长丰猎豹的崛起,才认识到生产吉普不是不可为,而是自己没有作为而已。
到20世纪末,日本的三菱吉普通过各种合法、非法的渠道销往中国市场的竟超过了20多万辆,而同期得到各方支持、合理合法生产的北京切诺基却总共产销还不到18万辆;北京吉普在2000年的总产量下降到了4162辆,而同期长丰猎豹却生产了10400辆。这就不能不发人深思了。
就在美国吉普和北京吉普公司踌躇不前时,大批汽车公司开始着手向轻型越野车进军了。人们注意到越野车的用途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军用了,4轮驱动的越野性能正好满足了人们跋山涉水的旅行要求。精明的日本三菱公司首先开发出了这种豪华的轻型越野车,人们习惯上称之为三菱吉普,而且迅速抢占了这一市场。一时间,在中国的大街小巷上,到处可以见到三菱吉普的行踪。虽然,价格不菲,但还是挤占了原先北京吉普的市场。
从Jeep北京造到三菱帕杰罗北京吉普造,北京吉普在进入新世纪后续写着越野车的中国传奇。
正如众多越野车爱好者期盼的那样,北京汽车工业 集团总公司(现更名为北京汽车工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与戴姆勒-克莱斯勒的合资企业——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的战略重组今年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与成果。
帕杰罗SPORT成新产品第一炮
2002年6月6日,北京吉普公司的合资经营合同修订及重述本获得了中国有关政府机构的批准,中外合资双方在中国的合作将延长30年,北京吉普由此成为我国汽车行业中第一个延长合资合同并首先得到政府批准的整车生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