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发绕组工作间隙点火系统影响
摩托车磁电机无触点电容放电点火方式点火系统(CDI),如果触发绕组的工作间隙偏大现象,就会出现使用脚起动起动发动机时,能够顺利起动发动机,而使用电起动起动发动机时,却不能起动发动机的现象。在对点火系统进行检查、检测时发现,使用脚起动工况时产生的高压电火花要比使用电起动工况时产生的高压电火花要强烈得多。通过调整触发绕组的工作间隙,使其保持最小的工作间隙,然后进行高压跳火检验,确认使用电起动工况时产生的高压电火花明显增强,同时,使用电机动也可以顺利地起动发动机了。
触发组绕工作间隙偏大,为什么会影响到高压电火花的强弱和发动机的起动性能呢?这与点火系统的工作原则有关系,根据点火系统工作原则,点火系统使用充电绕组输出的交流电做工作电源,充电绕组输出交流电的正半周用来给电子点火器的储能电容器充电,充电绕组输出交流电的负半周用来在储能电容器经可控硅放电后及时关闭可控硅。
在特定条件下,如触发绕组工作间隙为一额定数值时,磁电机转子旋转的速度越快,触发绕组输出的触发信号越强,即磁电机转子的旋转速度影响触发绕组输出触发信号的强弱。磁电机转子旋转速度为一额定数值时,触发绕组的工作间隙越小,触发绕组输出的触发信号越强,即触发绕组工作间隙影响触发绕组输出触发信号的强弱。
电容放电点火方式点火系统采用的是波形进角,即电子点火器的点火进角实际上是由触发绕组输出的触发信号的强弱来控制的,触发绕组输出的触发信号的强弱,改变了电子点火器的点火进角。
触发绕组输出的触发信号弱,点火进角就延迟,触发绕组输出的触发信号强,点火进角就提前。所以,触发绕组工作间隙偏大,触发绕组在脚起动工况与电起动工况产生的触发信号的强弱是不一样的,脚起动工况时,发动机的起动转速相对较高,触发绕组输出的触发信号较强,能够满足点火系统正常工作的需求,产生出强烈的高压电火花,使发动机顺利起动。而使用电起动工况时,起动电机拖动发动机的起动转速相对较低,触发绕组输出的触发信号较弱,不能满足点火系统正常工作的需求,产生了较弱的高压电火花,使发动机不能起动着火。
这是因为,点火系统投入工作后,不论可控硅是否导通,充电绕组输出的交流电负半周总是作用于可控硅的关闭。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可控硅导通时,储能电容器经导通的可控硅对点火钱圈初级绕组放电,因初级绕组是一个电感元件,当储能电容器放电结束电压为零时,放电回路中的放电电流由于初级绕组的电感作用不能立即降为零,而初级绕组的电感作用,在放电回路中放电为零时,初 级绕组就会感应出一个上正下负的电动势,力图在放电回路维持电流方向不变,从而使可控硅承受正向电压而继续导通。实际上也就是初级绕组储存的电磁能量的释放,维持了可控硅的导通。这种工况对点火系统的正常工作是极为不利的,储能电容器放电结束后,可控硅若不能及时关闭,延时至充电绕组输出交流电正半周时,充电绕组输出的充电电流就经依然导通的可控硅,对地短路,而不能给储能电容器充电,就会导致点火系统不能正常工作。因此,必须使用充电绕组输出的交流电负半周在储能电容器放电结束后及时关闭可控硅,才能确保点火系统的正常工作。
触发绕组的工作间隙偏大,电起动工况时触发绕组输出的触发信号较弱,那么点火系统的点火进角就要延迟一些。储能电容器经可控硅对地放电时,充电绕组已处于交流电负半周,而且充电绕组输出的交流电电动势已较高,恰好要抵消储能电容器放电的部分电动势,使储能电容器放电的能量有所减小,就导致了点火系统产生的高压电火花的能量减弱,最终引发使用起动电机不能起动发动机故障。
通过调整触发绕组的工作间隙,使其保持较小的工作间隙,电起动工况时,触发绕组输出的触发信号增强,点火系统的点火进角就要提前一些,储能电容器经导通的可控硅对地放电时,充电绕组虽然处于交流电负半周,因此对充电绕组输出的交流电动势很低,不足以对储能电容器放电的能量产生不良影响,所以点火系统就能够产生强烈的高压电火花,使电起动工况能够顺利起动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