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不造航天飞机而造载人飞船?
新华网北京9月24日电(记者樊永强)目前人类研制发射成功并正在使用的载人航天器共有3种:载人飞船、空间站和航天飞机。其中,航天飞机综合运用了运载火箭、载人飞船和飞机技术,堪称人类智慧的结晶。
既然航天飞机代表着世界航天技术的先进水平,以跨越追赶方式进行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为何还要从载人飞船起步呢?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在中国航天界就造载人飞船还是造航天飞机曾进行过广泛深入的比较论证,最终,载人飞船方案成为唯一的胜者。为什么载人飞船独受青睐呢?科学家和设计师们提出了他们的理由。
一是我国已经拥有研制和发射飞船的技术基础和条件,而不具备研制航天飞机的优势。比如,对长二捆运载火箭进行适应性改造,就可以发射飞船;我国在卫星返回技术和防热材料研制方面经验丰富;通信卫星和导弹控制技术为突破飞船的运行、返回控制技术提供了借鉴、奠定了基础。
二是航天飞机与载人飞船相比,结构复杂、技术风险大、研制周期长。研制航天飞机不仅要靠航天技术优势,还要有航空技术优势,我国在先进飞机制造领域还不具备如此复杂的技术能力。即便是科技力量雄厚的美国,研制成功的航天飞机至今还有许多技术安全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投入使用以来已造成两次重大事故和14名航天员遇难。而载人飞船结构简单、技术成熟、研制周期短,从1971年6月苏联联盟11号飞船坠毁以来,至今未发生重大事故。
三是载人飞船的研制和运行成本低,更符合中国国情。我国研制的多用途载人飞船既可运送航天员,又可向未来的空间站运输物资,还能作为空间站轨道救生艇使用,它的留轨舱还能承担科学实验任务。而航天飞机无论是造价、发射和返回着陆场建设费用,还是运行和维修费都相当昂贵。
四是有利于载人航天分阶段持续发展。掌握载人飞船技术对于研制空间实验室十分有利,而且飞船与空间实验室或空间站对接后还可以作为一个舱。目前,我国实施的载人航天三步走计划的后两步――建设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只能在载人飞船的基础上进行。
通过深入的比较论证,中国科学家们最终达成了共识,确定了我国载人航天的发展方向,即从载人飞船起步。
航天飞机1是神奇的机器,把火箭和飞机两种飞行器结合起来,这个大胆的想法出自我国科学家钱学森。早在1949年,钱学森就提出了这个想法,并饶有兴致地和报社记者们描述了一翻坐这种超级飞行器横跨美国东、西海岸的美好前景。当然这么一个好想法,直到阿波罗计划后才被NASA真正开始实施,主要问题,就是这种技术超复杂,即要解决火箭的问题,又要解决大型飞机的问题,还有返回的问题等。简单说,要搞航天飞机,单有火箭技术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成熟的航空技术为后盾。以大型喷气机为代表的航空技术在5-60年代其实并不成熟,英国的彗星号是早期著名的喷气机,但因相关材料技术不成熟,纷纷失事,成了名副其实的飞行棺材。
所以5-60年代,虽然有了航天飞机的方案,但不可能真的上马。更加上美、苏因为冷战争夺第一个登月的荣誉,更加顾不上这种复杂的方案了。只有到了70年代,登月竞赛尘埃落地,美国人开始运筹下一个大项目的时候,才真正开始搞航天飞机,当然这个时候,各方面的技术成熟了很多,带翼载人火箭飞行器从X-1搞到X-15,积累了不少经验2。大型喷气机,有了波音707,747这样的经典作品,运载火箭技术也在登月竞赛中成熟了起来。看起来,条件是具备了。
按照美国人的设计,航天飞机是象火箭那样垂直发射,三台主发动机直接装在轨道器上,所需燃料放在可抛弃的外挂燃料箱里。另有两台强力固体火箭助推器,提供起飞推力的70%。轨道器就是一个胖呼呼的滑翔机,有效载荷高达20多吨,使用空间超过早期苏联空间站的大小。重入大气层后,航天飞机将和真正的滑翔机一样,滑翔着陆。
航天飞机的设计是典型的模块化设计,轨道器、外挂燃料箱和固体火箭是三大模块。按照设计这三大模块都是可以重复使用的,轨道器设计寿命是飞100次,三台主液体发动机可重复使用50次,固体火箭可以用降落伞回收,并可重复使用20次。真正被抛弃的就是外挂燃料箱。因此航天飞机被称为是一种经济的航天器,可频繁发射,而被大家寄予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