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研发的变速箱
从1956年中国一汽建成投产,拉开了中国现代汽车工业的大幕,如今整整60年过去了。这些年,不能否认中国汽车工业和世界诸强依然差距较大,但也在快速地进步着。
技术,到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车企注重原创设计、正向研发,这些都说明,中国品牌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着。今天,我们主要来聊一聊,国产变速箱的变迁史。
从早期大部分借鉴别人的手动变速箱:自主汽车从无到有
购买手动挡的原因无外乎有二:一是手动挡车型价格更加低廉,且结构简单不会出什么大毛病,对于大多数家庭而言,第一辆汽车实惠好用即可。其二,一些对手动挡有着执着追求的“手动粉”们。尽管根据中汽协的销量统计,近年来手动挡车型在国内销量比重正逐步下降,但考虑到中国市场的庞大,仍然不是一个小数目。
变速器结构简单成熟,三轴式(有中间轴)和两轴式(无中间轴)的结构已成定局。尽管结构原理很简单,但起初国产车却只能依赖沈阳三菱、唐山爱信、南京依维柯等合资企业的变速箱。因为齿轮、轴承等精密部件仍需进口,“受制于人”的滋味实在不好受。
由于手动然而中国品牌的崛起永远不是一个行业一枝独秀,而是需要一大批相关领域的百花齐放,如今国内已完全拥有自主制造手动变速箱能力,这其中不乏浙江中马(配套长城汽车)、重庆蓝黛(配套力帆汽车)等一批民营后起之秀。至此中国汽车已解决了变速箱从无到有的问题,但紧接着还有一块 “心头病”,就是自动变速箱,直到如今仍没有根治。
自动变速箱:难以治愈的“心头之痛”
产品丰富,加之操纵简便、没有堵车时手动挡频繁踩离合换挡的痛苦,自动挡车走进了越来越多的家庭。
近年来感受最深的就是自动变速箱的普及化,从十年前还只有4AT的时代,到如今AT、CVT、DSG横行。自动变速箱的成本降低、发动机的能力,奇瑞、长城、比亚迪、吉利、华晨等一票能数得上的中国车企,纷纷敲开了三菱公司的大门,然而日本人早已看穿了一切,紧接着问“那你们买了我的发动机,有自己的自动变速箱配套吗”?中国车企的大佬们一片哑然,无奈摇了摇头。
早期的“三菱模式”是国内车企深受荼毒却又敢怒不敢言的时代,由于没有自主研发“那这很麻烦啊,看在我和你们老沈家(沈阳三菱)这么多年交情的份上,你们往后买我一台发动机,就得同时买一台4AT,也算是哥哥扶持你们一把了。”就这样,三菱干起了捆绑销售的行当,倒不能说三菱厚颜无耻,怪只能怪自身实力不济,发动机变速箱哪怕有一个自己的技术就不至于此。
奇瑞篇
奇瑞最先摆脱三菱的禁锢,曾经的中国车企领军者,目光自然更长远。2003年奇瑞成立奇瑞精机公司,主攻变速箱的研发。2004年奇瑞自主CVT正式立项,把当时澳大利亚DSI的高级工程师挖到奇瑞精机担任总经理。后来,DSI破产被吉利收购前夕,奇瑞又趁机挖走了一大批技术人员。
2009年,中国第一台拥有自主专利的CVT变速箱下线,虽然不能承载过大转矩,但可靠性和稳定性至今看来都是很不错的。不过还是那句话,汽车工业的壮大永远不是一枝独秀,尽管奇瑞拥有了自主专利,但诸如英国里卡多提供电控策略和后期调试、德国博世提供推式钢带、日本提供轴承和离合片等等核心部件几乎都为外购。
之后,奇瑞又自主研发出4AT与自家小型车装配,尽管被很多人耻笑“在8AT的时代终于做出了4AT”,但这也是自主车企一次大胆的尝试。如今奇瑞早已风光不再,但作为曾经勇敢尝试正向研发的第一人,我真的要给他一个大拇指。
比亚迪篇
要说中国车企里的技术派,第一个就会想到有着“技术狂人”外号的王传福。早期比亚迪也是三菱捆绑销售的受害者之一。S6上三菱4G69 4AT一装就是几年,老款F3则采购日本Jatco的4速自动变速箱。技术出身的王传福咽不下这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