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迪quattro的壁虎文化
您有没有观察过汽车的车贴?在熙攘的车流中,总会看到一只小壁虎的身影。“壁虎”谐音为“庇护”,从而又有了“避祸”的象征。因此,壁虎漫步车贴成为了一种潮流,无论是什么品牌的汽车,车头、车尾、车门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但懂车的人应该知道,这只壁虎的由来实际上是奥迪quattro四驱标志,而且是注册商标。可以说奥迪做了一个成功的营销,将quattro这只小壁虎做成了一种汽车文化。
1980年,亮相于日内瓦车展上的奥迪quattro引起了汽车界的轰动,原因并不是其棱角分明的轿跑车造型,也不是其最大200匹马力的发动机。真正的奥秘是这款车型采用的驱动形式—四轮驱动。在当时,四轮驱动技术仅限于越野车,奥迪quattro的出现开启了民用轿车四驱历史的新篇章。
奥迪quattro借鉴了大众Iltis越野车的四驱理念,但要想把四驱技术从笨重的越野车成功地使用在轿车上,所要做的工作并不是简单的“移植”可以完成的。由于轿车空间的限制,四驱系统必须满足“体积小”、“结构简单”的要求。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将动力分配给前后轴成为奥迪工程师亟待解决的难题。
奥迪变速箱工程师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方案:在变速箱内安装一根26.3厘米长的空心传动轴,使能量可以在两个方向传送。他们将差速器安装在奥迪80的变速箱后,通过空心传动轴进行驱动,并通过该空心轴将动力传送到前轴差速器上。下一步则是在中央差速器的后端安装一根传动轴,用来将发动机的动力传递到后轴差速器上。这是汽车设计史上的全新创举,该空心轴理念实现了四轮驱动设想,并且重量轻巧、结构紧凑,同时效率出众。
空心传动轴成功地解决了向前后轴输出动力的难题,为了使奥迪quattro应对更为苛刻的路况,奥迪工程师在第一代quattro技术中使用了前、中、后三个开放式差速器,其中中央差速器和后轴差速器均带手动锁止功能。驾驶者可以根据不同路况需求,通过中控台的锁止开关控制差速器的工作状态。
在世界汽车拉力赛的征战中,奥迪Quattro车型表现出了强劲的实力。1983年,奥迪改进了自己的赛车,推出了“瘦身”100千克、动力提升30马力的quattro A2赛车。那一年,米克拉一人独揽瑞典、葡萄牙、阿根廷和芬兰四站冠军,获得车手总冠军。
1988年,奥迪首次将quattro全时四轮驱动技术应用在自动挡车型,这也是四驱技术第一次与顶级豪华轿车的结合。
1994年,经过14年的不断完善,第四代奥迪quattro全时四轮驱动技术迎来了两项重大技术革新:首先,采用平行齿轮结构的纯机械式B型中央差速器取代涡轮蜗杆结构的A型差速器。全新的B型中央差速器同样具备自动锁止功能,并且可配备在自动挡车型上。其次,第四代奥迪quattro系统在前后轴上首次使用了EDL电子差速锁。当单侧车轮出现打滑时,位于前后轴的电子差速锁可利用液压控制单元对打滑车轮进行制动,有效增强另外一侧车轮的驱动力。配合反应敏捷的纯机械式中央差速器,quattro全时四轮驱动技术实现了在四个车轮间高效传递动力的领先优势。
2005年,对奥迪quattro全时四轮驱动技术意义最为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quattro的核心技术中央差速器升级到C型,采用行星齿轮结构的扭矩感应式C型中央差速器结构更加精巧,自动锁止功能的反应时间更为迅速。在通常情况下,中央差速器以40:60的分配比例将动力传递至前后轴。偏向后轮的动力输出特点为车辆提供了更高的操控性能,在直线加速和弯道中这一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
同一年,全系标配quattro全时四轮驱动技术的奥迪Q7正式问世。这款充满动感的顶级豪华SUV标志着奥迪Q系列车型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