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联网是趋势 沃尔沃自动驾驶2014年面世
12月18日中国-瑞典交通安全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该中心主要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汽车安全、行人和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与推广,沃尔沃汽车集团凭借其长期在交通安全领域形成的全球领先经验和科技成果,在中瑞交通安全中心项目中担当领军角色。
沃尔沃汽车集团中国区研发副总裁沈峰博士被选举成为中瑞交通安全中心第一任理事长,来自瑞典的沃尔沃汽车集团安全碰撞中心负责人汉森?奈斯(Hans Nyth)先生被任命为中心首任主任。
在会后的媒体专访会上,沈峰介绍:该研究中心是个开放的平台,现在仅有5家合作伙伴,但是不仅局限于这五家。研究中心成果可以共同享有,但是核心数据会属于合作方所有。
成立仪式上专家发表演讲,一致认为交通事故的发生与人的驾驶行为有直接的关系,同济大学教授朱西产直言:“在汽车安全从业20多年中,没有违章的重大交通事故是没有见过的。”可见在交通事故中,人充当了很重要的角色,沈峰介绍:“驾驶行为方面,中心也在努力去做,针对卡车的驾驶行为习惯的研究刚刚开始,预计在明年的上半年完成试运行。”
车联网,他认为这会是一个革命性的改变,车与车,车与信号灯都会形成一个连接,车联网的形成不仅仅对降低交通事故有着直接的影响,还对节能减排有着影响。
主动安全方面,在媒体专访会上,沈峰特别提到了自动驾驶时,沈峰介绍,沃尔沃已经在上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之前已经对外宣布2014年会推向市场,前期会搭载在沃尔沃的车型上,而之后根据情况会给沃尔沃所有车型匹配。
在谈到最近热门的朱西产教授提到中国汽车安全与海外汽车安全的差距时讲到,差距主要是在商用车领域。我国乘用车的安全标准以及测试标准已经于国外相差不大,但是商用车方面差距确实很大。比如说:客车的ABS大部分都是假的,货车车厢的防护架的缺失等等都是急于解决的问题。
以下是采访实录:
记者:第一个问题我想请问沈峰先生,自动驾驶技术是沃尔沃安全技术的重要成果,这个技术目前的研究进展如何?第二个问题我想请问汉斯先生,沃尔沃和吉利今后的合作会不会涉及SPA(沃尔沃汽车集团新一代整车平台架构)和VEA(沃尔沃发动机集群)这两个平台,如果涉及,目前的进展到什么程度?
沈峰:在自动驾驶技术方面,沃尔沃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很多成果。我们已经对外宣布,2014年,沃尔沃技术已经足够成熟,可以把自动驾驶技术投入市场,在50公里/小时以下的速度基本可以实现自动驾驶。事实上,日前,沃尔沃刚刚在西班牙结束一个示范运行,在以90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中,自动驾驶技术的表现也非常不错。
此外,现在市场上很多沃尔沃产品配备的ACC技术(自适应巡航系统)也是沃尔沃自动驾驶技术的一个体现。这个技术可以保证和前车速度相比,它慢你也慢,它快你也快,包括打方向盘的动作也是可以自动实现的。沃尔沃称之为交通堵塞系统,交通堵塞的时候是很枯燥、很烦恼的,大家都知道,一旦碰到塞车,你的心情一定比较糟,但是假如有这个技术的话,在碰到塞车的情况,你甚至可以轻松的喝杯咖啡,不需要太多的介入汽车驾驶。这是沃尔沃城市安全系统给道路交通带来的革命性的改变。这项技术针对中国的情况进行了很多改进,在北京、上海等城市,这项技术能避免很多事故。
记者:这项技术今后将会用于什么样的车型?沃尔沃和吉利车型都会有应用吗?
沈峰:最早肯定是在沃尔沃车型上使用。
汉斯:SPA和VEA要根据吉利和沃尔沃签订备忘录的情况来看,具体的应用目前还不太方面说明,但是SPA将来会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福特签订的知识产权条例下进行。
沈峰:沃尔沃跟吉利签订了一个备忘录,一些沃尔沃的技术可以转换给吉利,包括安全方面、车内空气清洁、发动机等,包括VEA也好、SPA也好,但有一点要提到,所有吉利和沃尔沃之间的技术转让一定是遵守吉利跟记者:提到交通安全,人的因素占到很大的方面,中瑞交通安全研究中心的工作有没有考虑到让有关驾驶行为的合作方加入进来?
沈峰:有,驾驶行为很重要,比如驾驶卡车,中国驾驶卡车跟欧美有很多不同之处,中国有很多特殊情况。中瑞交通安全研究中心这个研究平台是一个开放的平台,现在我们才刚开始,在这五家单位之外,其它的单位感兴趣的话都可以通过项目的形式加入。事实上我们也了解到,很多其它单位都有兴趣,未来的各项研究项目,可能是这五家单位共同启动或者这五家单位的某一家启动,但都是在这个研究平台中进行。
记者:我想请教朱西产教授,在您的演讲中,您很多次提到卡车、商用车,中瑞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会不会就此影响商用车的标准?同时还有倒挂车技术?在中瑞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中,同济大学担任什么样角色?大概投入多少研究人员?
朱西产:中国的汽车安全技术跟欧美的差别我刚才在演讲的时候也介绍过,其实我们在轿车方面的差距体现在智能轿车,像沃尔沃刚才展示的一些技术,有雷达、摄像机、自动避撞能力,还有自动、半自动驾驶技术。但是国内也有人研究,只是相比国外比较落后。政府管理方面的落后可能会更大一点,我们压根儿还没有考虑在这方面制定标准,而欧美已经制定了很多这方面的标准。所以通过中瑞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在乘用车基于智能化的对撞技术方面,会起到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商用车在中国存在的问题的确很大,欧美现有的技术在中国都还没有全部推行,通过中瑞交通安全研究中心的工作,至少从技术上能够让中国的相关管理部门了解这个事情。我们在讨论项目的时候也提过这些事情,中国的车辆在这一方面的标准中有哪些是必须要强调的?
这些技术成为标准以后,相应的检测机构、管理部门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手段去管理?在中国,卡车通常都是当做低端车,如果没有一些强制性的手段,靠大家自觉,靠运输企业自觉可能拖的时间会非常长。我们在一次讨论中谈到这个事情,觉得与其空喊不如把欧洲具体的检测手段拿过来,告诉中国的相关管理部门,通过管理部门的强制手段,来提高我们运输业的安全系数。
比如说前一段时间发生在延安高速上的那一起事故。一个客运公司能有多少钱?一起事故中总损失1700万,一个小小的客运公司我估计基本上就要破产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整个运输业如果增加一些行业管理,能够尽快缩短与国外的差距。在中瑞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中,正好AB沃尔沃是做商用车的,沃尔沃汽车是做轿车的,在乘用车安全领域对中国的车辆安全、道路交通安全都会有很好的借鉴和帮助。
当然中瑞交通安全研究中心的研究肯定仅限于技术,不会做一些涉及到行政方面的事情,这些不是研究的目的。在今后的合作中,根据研究项目的需要,我们并不能说同济大学的哪几个教授在这个中心工作,有5个人还是50个人,并不是这样的。根据项目研究的需要,我们会调动各学科的人员加入到研究项目中。
沈峰:中瑞道路交通安全中心不会介入具体行政方面,但是我们会为政府在法规制定的时候提供意见。
记者:在刚才的专家演讲当中提到一点,中瑞交通安全研究中心成立以后,会在现有一些技术的平台上,根据中国特色开发出适应中国特色的产品,什么是适应中国特色的产品?中心成立以后首批推出的产品是什么?
Mats Rosenquist:适应中国特色指的是要考虑当前中国市场现有的驾驶情况和驾驶行为,在硬件技术方面应该差不多,但是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我们会从软件角度做一些调整。
沈峰:举一个例子,沃尔沃从1970年开始就搜集很多交通事故的数据,到目前为止搜集了超过4500起交通事故。搜集这些事故的目的就是为了了解在什么样的路况下,什么样的驾驶情况下,交通事故最容易发生。在沃尔沃,你会看到有些事故发生以后,技术人员会在实验室里模拟那个事故碰撞,了解这样的事故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发生以后的后果是什么样的,这样在开发技术的过程中,我们就会考虑什么样的技术可以避免这一类型事故的发生,什么样的技术可以降低这种事故发生的几率。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有了这方面的研究,但是还远远不够。不同的驾驶员差别非常大,在中国,即便南方人、北方人的驾驶习惯也都很不一样,我们正在研究这些东西。包括现在的电动车技术,沃尔沃也正在做实验,电动车的驾驶员是什么样的?已经有一些现成的技术,怎么样把现成的技术转换一下,让它更适合中国?比如说,卡车的规格应该怎么调整,使得轿车跟卡车发生碰撞的时候,轿车的损伤最小。
记者:沈总刚才提到已有技术会进行一些适应性的改进,将来会不会有全新的项目?
沈峰:会有。在演讲中我总共列了十来条,其实这些都是目前或者将来最重要的研究领域,我们目前在研究人机界面、智能交通,包括汽车跟驾驶员的互动。比如在欧洲刚刚上市的沃尔沃V40,可以预读交通标志,如果限速50公里/小时,汽车可以自动识别,并且显示在驾驶员的荧幕上。V40下一代的屏幕都是智能式的,可以自动识别,自动显示,不是说错过就看不见了,而是一直可以显示这个信号,以后的交通标志也可以变成智能性的,可以发出一些信号,这些技术都在进步。沃尔沃的目标是“零伤亡”,以前“零伤亡”好象是很难做到,而且是不可思议的,但事实上,“零伤亡”可以做到。当汽车跟汽车全部互联以后,事实上是可行的,在可能发生交通事故的情况下,汽车都会有信号提示,甚至通过汽车的自动行为,最终避免碰撞。我经常讲,我们今天有技术可以避免追尾,但是有人马上要问我一个问题,别人的汽车要撞你,你能不能避免?我说今天还没办法避免,因为汽车还没办法实现完全互联,一旦能够实现,这个是很有可能做到的。这样就会极大地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降低伤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