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高端重卡优势渐显
今年5月下旬,瑞典有媒体报道,沃尔沃公司将计划改变中国市场战略,通过减少装备、降低马力、在亚洲寻找供货商等方式降低其卡车制造成本,进一步与中国制造商竞争。国内媒体一片惊呼:沃尔沃将生产低价卡车。然而在记者就此事询问沃尔沃中国区的工作人员时,他们却声称该消息是瑞典方面的报道,沃尔沃中国区总裁对此说法已经作了修正:沃尔沃不会生产低价卡车,将继续走高品质产品路线。
回顾过去,中国汽车市场的开放着实令国际汽车巨头热血沸腾了好一阵子。自从1985年德国大众公司进入中国并获得巨大成功之后,其他国际汽车巨头通用、福特、丰田、日产、奔驰、宝马等紧随其后,快乐地在中国乘用车市场制造着每年较大增幅的奇迹。与国际汽车巨头享受着中国乘用车市场巨大的消费力不同,跨国卡车巨头们却没能在中国市场上笑出声来。莫测的车市、马拉松式的谈判、迟迟不被批准的合作项目让他们坐立不安,丰富的国际化生产经验、科学的预测评估系统在中国卡车市场上似乎失去了应有的功能。
残酷的现实造成了跨国卡车巨头的低调表现,但实际上他们的注意力一刻也没有离开中国,沃尔沃、奔驰、斯堪尼亚等仍然在坚持不懈地为扩大在中国市场的份额而努力着。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跨国卡车巨头在国内的失败,一方面是对中国特有的国情没有了解清楚,昂贵的价格遇上较低的消费能力力是重要原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市场对于高端豪华重卡的需求是有限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跨国卡车巨头思考在华之路
轿车的成功给了众多跨国卡车巨头以巨大的想象力,但在现实中却遭遇了“滑铁卢”,高于国产重卡2~3倍的价格似乎成了“罪魁祸首”。但是,昂贵价格的背后是高性能和产品质量的保证。跨国卡车巨头从进入中国伊始就坚持生产高品质产品的路线,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跨国卡车巨头在华之路变得越来越窄。”
沃尔沃卡车是第一个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卡车巨头。1997年,中国进口沃尔沃卡车只有21辆,而到了2002年,这一数据上升到了1 400余辆。尽管如此,沃尔沃在华之路走的并不轻松。2004年3月,很多人亲眼目睹了沃尔沃与中国重汽那场盛大的合作仪式。在接下来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关于华沃停产的消息也让不少人跌碎了眼镜。
从2005年开始,“在华进口卡车销量冠军”的字眼就一直出现在沃尔沃的对外宣传稿件上。但实际上“冠军”的光环早就开始褪色,同样来自欧洲的奔驰、斯堪尼亚已经逐渐成为沃尔沃在华的竞争对手,继而是迅速崛起的中国本土重卡公司。
2006年12月,瑞典人何伯格低调接替了在华工作10年之久的前任吴瑜章,成为了沃尔沃卡车新一任中国区总裁。上任不久,何伯格就收到了来自销售一线的沮丧消息:一家颇有实力的、曾一次性购买40辆沃尔沃进口原装卡车用来运输砂石料的用户,现在已经开始转购华菱重卡。
沃客户的流失,中国重卡企业的崛起与服务等方面的日趋完善,使得跨国卡车巨头也开始反思如何才能拯救在华的前途。
面对各跨国卡车巨头在华合资合作的失败,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条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如何与优秀的零部件企业合作合资,将其纳入采购体系,才是他们真正应该考虑的。”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对于跨国卡车巨头来说,目前其在华的销量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他们更应该站在战略角度来思考。
另一种观点认为,合资合作仍旧是跨国卡车巨头在华站稳脚跟的重要选择,尽管目前进口卡车在高端市场仍占有优势,但不大的市场容量和本土重卡品质的逐步提升,会加快其被继续蚕食的进程。“毕竟,价格是跨国卡车巨头在华最大的竞争壁垒。”
市场升级 国产重卡优势减弱
尽管中国制造商占据了国内卡车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但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技术水平,国产重卡与发达国家的产品可谓相差甚远,进口重卡无论在节油性能、动力性能,还是在安全性能和可靠性上都遥遥领先于国产重卡,特别是大吨位重卡。
国内卡车消费正在逐步升级:机动车排放标准的提高,用户对车辆配置以及舒适性等方面要求的提高,越来越注重产品的档次、品质、可靠性以及新技术等。“低廉”的价格已经不再是决定性的购车因素。
2007年,在国内重卡销量大幅度增长的同时,欧洲高端重卡在我国的销量也增长明显。包括沃尔沃卡车、奔驰卡车、曼在内的跨国卡车巨头都表示了对产能不足的焦虑。
业内人士分析,国外高端卡车在华销量的增加,一方面固然是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国内卡车用户的购买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国内卡车市场的成熟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用户在选择车辆是已经不再仅仅将目光局限在价格上。
首先,油价的不断上调,将重卡的节油性能推倒了用户考虑的前端。近几年来,国内成品油价格不断上调,最近的一次是在今年6月19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宣布,自6月20日起将汽油、柴油价格每吨提高1000元,航空煤油价格每吨提高1500元,为历次提高油价幅度最大的一次。频繁和大幅的上调油价,引起用户对卡车节油性能的高度重视。
其次,国产重卡的价格优势正在逐步减弱。国Ⅲ甚至更高排放标准在国内的实施以及钢材等汽车生产资料的上涨使得国产重卡的价格不断上涨,价格已经成为近期困扰国内企业的一个首要问题。与此相对,人民币的升值以及我国整车进口关税的下调使得进口重卡的单价相对下降。目前我国整车进口关税已经由1985年以前的120%~150%调整到25%,进口汽车零部件的关税税率也将降至10%。此消彼长,价格作为国产重卡的关键性优势在逐步被削弱。
第三,随着国内市场的成熟,国家整治力度的加大,物流业对重卡的吨位、完好率以及安全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流企业是庞大的重卡消费群体,如今他们的消费理念也更趋于理性:安全、节油、高效成为物流企业购车的重要标准,他们在决定是否购买一辆重卡前,会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最终归结于资产回报率和最佳盈利点。
第四,用户对车辆的售后服务网络体系有了更高的要求。跨国卡车巨头在带来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将先进的服务理念和管理经验带到了中国。沃尔沃的“全过程全面物流解决方案”、“全动感售后服务体系”、“蓝牌服务方案”,奔驰的“24小时”服务品牌等理念将卖卡车从单纯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变为卡车企业以产品为纽带,在整个卡车的生命周期内与用户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对国内物流行业的用户颇具吸引力。
跨国卡车巨头凭借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向中国市场全面逼近,本土产品单靠数量和价格已无法维持昔日的辉煌,优质资源势必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重新整合。在价格优势正在逐渐减弱的今天,在跨国卡车巨头重新思考在华之路的同时,国内企业也应该对自身的发展进行思考和调整,以迎接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