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上海站十年轰鸣收获几许
F1上海站走过第十个年头,众多上海人以及散居在沪的外籍人士,将偏安郊外的安亭视作了“汽车节”的驻地,或拖家带口,或好友成群,来一次节日派对。尽管这项赛事从一开始就没有停止过争议,但从大众对汽车文化的认可中,从F1带给上海的变化中,人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十年只是一个开端,F1赛车引擎撕裂天空的轰鸣,将会继续。
滚滚的人群散去后,上赛道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F1不止是一项运动
中国的十年,绝对是一笔赔了大本的买卖。
从竞技体育的角度考量,F1在上赛道从动工之日起便饱受争议,近五十亿人民币的场地建造费让人咋舌。从2004年启用以来,赛车场也一直处于亏损经营状态,2010年续约时,数据显示年亏损达2亿元。在赛事运营商方面,精明的F1掌门人伯尼同中国承办方签订的完全是“不平等条约”,两千万美金的赛事承办费,赛场广告、媒体广告、电视转播费全归F1管理机构FOM所有,承办方只能获得可怜的门票收入。如果赛事没有政府扶持,上赛道早就赔个底朝天,也根本挨不到今日。
然而,F1并不能简单等同于竞技体育,以汽车为载体的赛事性质,让其包含了多种属性,它集高度工业化、高科技、观赏性为一体,评估也就不能单纯从体育产业的角度来衡量。据了解,之前9年,通过F1赛事平台,共吸引150余万海内外F1车迷和旅游者来上海观赛,单旅游直接收入就从2005年的4亿元,剧增到去年的约20亿。
车展示,提升了赛道利用率,高达42万元的日租金并不稀有。F1上海站主办方久事赛事负责人姜澜表示,F1更应该成为一个“城市节日”,“赛事期间,从航空、物流、酒店、餐饮,包括媒体以及大量的咨询公司、公关公司,都从中得益。”
十年之间,因为F1嘉定汽车城崛起,嘉定名声大噪,上赛道举办的各种新汽车时代的“大势”
1885年,德国机械工程师卡尔·本茨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实用的内燃机汽车,汽车这个还被称作怪物的东西,闯入了人类的生活。
十六年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一辆进口汽车登陆上海滩,中国有了汽车的概念。不过之后的一个多世纪,汽车在中国却远未如自行车那般迅速普及。直到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迅猛发展,汽车才逐渐渗透到普通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并从“器物”层次,影响到价值观念。据粗略估计,最近六年,中国的私家车保有量翻了三番,汽车从高端向平民化发展,开始催生出中国的汽车文化,年轻人开始用汽车彰显自己的个性,F1上海站的十年,也正好迎合了中国汽车发展的这种大势。
汽车时代的潮流,也让中国车迷对F1的欣赏,从最初围观明星、聆听高分贝噪音的看“热闹”心态,向看“门道”转变,“F1有自己的高科技含量,我平时就是做汽车销售工作的,这回提前做了点功课,女朋友喜欢莱科宁,我俩就是为享受F1乐趣而来的。”80后王先生直言。
赛车场周边的各式汽车展厅,或者参观F1汽车模型,或同车模合影留念,或者站在高分贝的金属乐队展台前听听音乐,享受汽车带来的激情。
比赛当中,像小王这样拖家带口、三五成群的车迷并不在少数。除了看比赛,他们也会光顾起步中的赛车文化
十年前上赛道营造之初,不少人认为,F1在中国这块贫瘠的赛车土壤上,实在有些太过超前,欧美积淀了上百年的东西,简单“拿来主义”恐怕要吃亏。十年之后,当中国有了自己的F1车手马青骅,人们发现,F1的带动不可或缺,在上海站发展之路上,之前十年已经开了一个好头。
十年之前,15岁的马青骅还只是看台上的一名少年,参加的是卡丁车比赛。马青骅说,成为一名F1车手是自己当年的愿望。十年后,马青骅历史性地在上赛道上驰骋了20圈,虽然只是练习赛,但已经创造了历史。“我记得F1刚刚来中国的前几年,观众都是出于比较好奇的心理来看,对F1可能还不是特别了解。但这10年当中,中国的赛车发展有了非常巨大的变化,车迷也变得越来越专业,对F1也越来越了解,来看比赛已经完全知道看点在哪里。”对十年来的变化,马青骅直言。
马青骅横空出世,不排除卡特汉姆车队看重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提前造势之嫌,毕竟“小马哥”参加的仅仅是练习赛,且排名垫底,距离一名职业F1车手,差距不止一点,谈商业开发更是有些遥不可及。
平心而论,起步中的中国汽车文化,实在培养不起一名成熟F1车手。在这个“汽车给行人让路”还没有达成共识的国度,马青骅期待的“赛车界姚明”梦想,至少还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不过,F1在中国的生根发芽,至少给了国人一些期待,十年是一个良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