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家车—— 汽车文化的萌芽
汽车已经不仅仅是代步的工具,它跟文化有着不解之缘。从汽车展览、挂历、明信片、邮票、T恤衫、车模、杂志、壁纸等静态到汽车旅游、汽车运动、汽车娱乐等动态,汽车文化以无孔不入的魅力征服着中国人,甚至以经营汽车文化为主的汽车俱乐部也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
只是,对照美国汽车文化,我们似乎还自信不起来。
的确,美国被称为“车轮上的国家”,没有汽车的出现,就不会有现代的美国。也难怪,美国普通百姓家的小孩儿从出生起,就生活在有车的环境里。汽车几乎是美国人一生的伙伴,从十几岁起,大多数的美国人就学会了驾车,拿到了驾照。一本驾照,一张信用卡,就像中国人的户口簿一样重要,记录了私人的详细信息……而中国人拥有私家车只是最近几年的事儿,汽车生活还只是停留在初级阶段。
自从有专家预言中国将提前进入汽车社会以后,我们的生活似乎一夜之间与汽车有了或多或少的瓜葛:约会迟到最常见也是最容易引起共鸣的理由就是塞车,说者理直气壮,听者深表同情;出门必先问目的地停车是否方便,路是否好走;商场开业都不约而同地拉来几台名车撑撑面子,赚赚眼球。私家车开始以不可阻挡之势走进千家万户。
几年前,杨女士与多数人一样,上下班的交通方式是骑自行车。而今年,她那两个轮子的自行车早已换成了四个轮子的汽车。杨女士自我介绍说,5年前她嫁给了在房地产公司做老板的柳先生,因工作需要,柳先生买了一辆车。那时,杨女士只是偶尔开开车。
今年,在杨女士的生日那天,她的先生给她买了一辆车作为生日礼物。杨女士出生在普通的职员家庭,小的时候,她从未摸过车。按照这个逻辑,是不是非要等到我们的孩子在有车的环境中慢慢长大时,才有资格奢谈汽车文化呢?或者要等到我们拥有第二辆汽车时,才可谓进入汽车文化的大门呢?
其实,中国汽车制造业经过5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工业基础,汽车的影响将深入到人们的思想中。汽车文化的普及正在逐渐展开。
生活在高楼林立里的都市人,每天都要投入到车水马龙的街道上与车为友。不管是抛锚还是塞车,不管是故障还是车祸,都信任它,使用它,乘坐它。因此体验最深的莫过于汽车文化的流动,这种流动导致了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开拓了衣食住行的半径,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时尚。
伴随着私家车的日渐普及,汽车文化就像酒文化、餐饮文化、服饰文化等各种文化一样,会自然而然地走进人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