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岩运动的难度定级标准(for free climb)
为什么要进行难度定级
攀岩难度级别的诞生、发展是为了适应地域交流和比赛度量衡的需要。比如攀岩者来到一个陌生的攀岩场地,他需要对整体难度有一个大致的概念才能非常经济有效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区域。另一方面,难度级别还能让选手准确衡量自己的实力,以普遍标准对比自己的优劣势从而确定训练方向。比赛路线的级别确定也能使比赛对于选手和观众而言更具公开性。
与体操、跳水等运动类似,攀岩也是以技术难度进行等级划分的。但攀岩运动具有多样性和变化性,没有规定动作可循;每一处岩壁,每一次比赛呈现的都是不同的攀登线路;路线、支点和支点布局绝无雷同。所以,攀岩难度定级实际上是攀岩者代代相传的经验累积,更多程度上是一种主观感觉,而正是这种大家都认可的感觉形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定级规则。
美国YDS标准划分细则
现在普遍使用的是美国YOSEMITE级别标准。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攀岩者将山地和岩壁依陡峭程度和攀爬难度的不同划分为六个级别。1级为平路行走(level walking);2级为野地跋涉(trekking over terrain);3级为几乎不需要保护的较陡山路(rope seldom used);4级为可能需要绳索保护的山路(rope may be necessary); 5级是攀岩(technical rock climbing),属于我们的攀岩范畴;6级为器械攀登(direct aid climbing)。
我们主要的活动涵盖于第5级中。5级之中又有细分,当然5.1最简单,5.2难一点,小数点后的数字越大越难。单从技术难度来说,初学者可以攀爬5.4,稍加练习可以很快达到5.8的程度,当然,这也要看不同的资质,不能一概而论。在竞技和体育攀登尚未兴起,现代攀岩鞋也未诞生的时代,人们把当时可以攀爬的最高难度定为5.10。看上去已经到了10,是一个完美的境界,但现在级别标准早已一再推进,已经达到5.14甚至5.15。有一点要明确的是,5.10和5.14绝不是5.1下面的分支,他们比5.9还要大,还要难。
在5.10以后,每一个级别又划分出abcd四个小项,或者说5.11a是简单5.11(easy 5.11,5.11-),5.11bc为中等5.11,5.11d是难5.11(hard 5.11,5.11+)。越往后推进,路线难度的细微差别就越明显,越需要精益求精。一个字母之差,也许就是很难逾越的鸿沟,也许就是最优秀选手和一般好选手的区别。
如何确定一条路线的难度级别
具体到一条路线,如何确定它的难度呢?简单点说,一个有相当攀爬经验的攀岩者,在完攀这条路线后,认为它比自己以前攀过的5.10要难,比5.12要简单,而与5.11难度差不多,那么,他认为这条路线是5.11;如果这位选手以前最难攀爬过5.12,完成此线路后,觉得比以往攀过的任何路线都难,那么,他有理由认为这条路线是5.13或更高。如果他没能完攀这条线路,他就不能做出评价,顶多只能从路线角度、支点大小等因素来推测,不能算有效定级。
假设这个选手已经攀爬过很多难度不一,风格各异的线路,他在定级方面是有经验的,他的定级与多数人的观点一致,这条路线就按照这种统一观点得到了定级。当然,也有很多路线的难度级别被后来的攀爬者作了改变,这要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难度级别就是在这种不断交流与切磋中得到精确、细化并越来越统一。
到目前,已经存在了很多统一口径的路线,攀岩者可以通过攀爬这些路线来积累经验,知道什么样的感觉是5.9,什么样的感觉是5.11,不断攀爬更多的路线即可不断修正主观感觉的偏颇之处。比如某位攀岩者不善于攀爬裂缝,他攀爬一些公认的5.10的裂缝时感觉比他以前攀过的5.11的face路线还要难,那么,他可以知道,裂缝攀登是他的弱项,若他开发出某条裂缝路线,他对于此路线的难度定级应该适当调整。
其它体系定级标准及比照
与美国标准相对应,英国、法国等也有自成体系的标准。国际攀岩界对此作了一体化的对照,使世界范围的交流将更为便利。新兴的攀岩分支――抱石运动采用的V0――V15定级标准也按实际难度与YOSEMITE路线难度标准有对照表,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现在,一般认为5.12的选手为中等水平,5.13进入高级阶段,顶尖选手的最强攀爬能力则在5.14或更高。运动无极限,人体无极限,世界最难路线的级别一直在缓慢但不断地提高,将来也许会有5.16的路线等待我们去开发,去完成。不断地将不可攀的路线变为可攀,正是攀岩选手的目标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