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区,永不消逝的“电波”
到今天,四川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整整一个月了,抗震救灾的行动仍在紧张的进行中。
地震发生以后,面对道路中断、通信受阻的情况下,早一秒钟进入受困地区,就有可能多救一个人。而在解放军部队和各个政府派出救援队,争分夺秒地挺进灾区的同时,一支支民间力量也深入前线,尽其所能地参与救援行动中。
今天来到我们滚动新闻会客厅的嘉宾陈光伟老师,就是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员。
在杭州的玩越野车玩家中,陈光伟这个名字,以及“一脚刹车”这个ID,是被大家所熟悉的。目前,陈老师是中国专业越野杂志《四驱志》的策划总监。他有15年的驾龄年,越野车行驶总里程超过30万公里。有5次成功驾游西藏的越野经验,擅长修理北京吉普切诺基系列车型。除了杂志社的工作以外,陈老师目前在杭州还开设了一家名为“越野特快”的维修改装店,在越野玩家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当初也正是因为自己有驾驶越野车的丰富经验,陈老师和他的同伴们才觉得更应该赶赴灾区,用他们的专长做更多的事。
我们看到,8级大地震面前,传统通讯手段几乎遭到了灭顶性的破坏。平时所有人都严重依赖的通讯技术,在突发灾难面前,都靠不住了。移不动,联不通,固定电话和小灵通集体熄火。
那么陈老师和他的团队,这次在灾区做的所有事情中,最牛逼的就是在汶川三江乡,架设了一条卫星宽带,解决了当地与外界的通信中断问题!而他们所在的帐篷已经成了当地政府,百姓,救援部队的通讯中心。
公路以外的另一条“生命线”
主持人:陈老师,你和同伴是什么时候前往四川的?
陈光伟:我们是5月14日晚上12点的航班到了成都,随后在成都越野车友的帮助下,弄到了车,就连夜开进了北川。
主持人:但后来是怎么想到在汶川架设一条卫星宽带、联接通讯的呢?
陈光伟:是很偶然的机会。起初我们和大多数志愿者一样,也是盲目地找一些事儿做,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送药品和食物。但是,后来我们与从汶川三江乡走出来的百姓接触,了解到三江乡的电力和通讯完全中断,而救援力量还没有到达。里面的群众为了打电话给亲人报平安,就步行到都江堰。这两地的公路往返距离是80多公里,独此一条路。按照当地走路速度,需要2天时间。从三江乡到都江堰这条路很危险,是我到过的所有重灾区里最险恶的一条。路上到处都是泥石流和滑坡。外面的救援力量进不去,里面的受灾信息也出不来。所以我们就想到,在成都还有一套朋友的卫星宽带系统,应该能派上用场。回成都调试成功后,我们第二天就带着设备进了三江乡。三江在最初伤亡很小,后来因为人民急着出去打电话,找亲人,沿途遭遇泥石流,增加不少伤亡。
主持人:通讯线路,其实是公路以外的另一条“生命线”。
电话旁,有人边打边笑,有人边打边哭
主持人:你们这套卫星通讯系统间接上也挽救了不少人的生命。
陈光伟:确实。进去后的第四天,当地乡政府就告诉我们,因为我们的到达,当天就有三户人家,取消徒步走出三江打电话的计划,要知道他们要去马尔康,100多公里的路上,发生二次伤害的几率是非常大的。
我们的设备相当于一台卫星地面站,通过卫星传输信号,进入互联网,然后利用网络资源,实现无线上网、IP电话以及运行通讯软件,甚至连QQ、MSN等所有能用的手段。4个IP电话端口和1个路由器,足够一个县实现对外联系。
主持人:通讯恢复时的情景怎样?
陈光伟:我看着老百姓们打电话,有人边打边笑,有人边打边哭。第一个打出电话的是汶川县的一位女干部,她拿起电话就冲那头喊:“老公我爱你!”大家在一旁都笑了,这是人真实感情的释放;第二个电话是一位藏族妇女,她向家人在报儿子的死讯,她儿子是在徒步出三江的时候遇难的。她拿着电话,讲着讲着就嚎啕大哭,哭得我们也一脸泪水。这一喜一悲两个电话,让我们感慨万千,心想如果这电话能早点架起来就好了。
所有在我们这里打电话的人,接通的第一句话,就是“谁谁,我在用卫星电话,是志愿者提供的。”
提交信息得到五部委重视,保护灾区生态
主持人:救援工作又是如何借助这台电话展开的呢?
陈光伟:我们实现了卫星宽带IP电话,传真,有线和无线上网,3部民用电话,1部办公电话,1台传真机,所有指挥救援的通讯工作都是在这里完成的,全天满负荷通话。政府和各救援队伍在我们的帐篷里与外界联络用,新闻资讯、救灾材料,统计报表,以及直升机调度和物资空投通知,都用过网络来实现。
还有个事儿。灾区开始消毒防疫时,最初是全面展开的。解放军疾病控制中心的黄主任到我们这里,向抗震指挥部提交了“关于灾区防疫使用大量消杀药水的生态环保问题”的报告,受到高度重视,第二天上午,国家五部委联合发布紧急通知,禁止在灾区防疫中使用敌敌畏等剧毒药水。
每天我们帐篷外队伍从未断过,等待与外界联系。
那一刻,我们的帐篷就是当地的通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