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卫生志愿者抗震救灾服务手册 地震基本知识
一、地震简介
(一)地震的概念
由于地球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它同台风、暴雨、火山爆发等灾害一样,是严重危及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自然现象。
据统计,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能造成破坏性的5级以上的地震约1000次,7级以上造成巨大灾害的约十几次。上个世纪,全世界因地震死亡人数已达260万,占全球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总和的58%,从某种意义上说,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
(二)地震的分类
地震,按其发生的原因,可分为四种类型。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叫构造地震;由火山活动引起的叫火山地震;由地面塌陷和山崩引起的叫陷落地震;由人工爆破、水库蓄水、深井注水和深井采油所引起的地震叫诱发地震。
1、构造地震。在地壳运动中,由于地块之间的相互挤压和相对拉伸,使地壳内部同时产生了一个与外力相对保持平衡的力,这种力称为内力。就在这种力的作用下,使地球表面的岩层产生弯曲和破裂。弯曲和破裂也可以称为是褶皱和断裂,在地质学上统称为地质构造。由于岩层弯曲和破裂造成的地震,叫构造地震。全世界90%的地震都是构造地震。
2、火山地震。地球上有些地震是火山活动造成的,这种地震人们称为火山地震。火山爆发时,岩浆上涌,会使大地产生震动。因为火山爆发拥有一定的能量,而一次较大火山爆发释放出来的能量能够造成中强地震。在火山爆发前后也有地震发生。
3、陷落地震。陷落地震是由地面塌陷、山崩引起的,这种地震多发生在石灰岩熔岩地区和大面积采空地区。这些地震的震级都不大,造成的破坏规模也较小。
4、诱发地震。人类的许多活动,如人工爆破、核试验、油田深井注水、矿井采空区塌陷、大型水库储水,以及打桩等人类活动,都能触发地震。由于触发引起的地震,我们称为诱发地震。
(三)地震震级
地震的大小用震级M来表示。用震级M来给地震分类,一般是:弱震为M<3的地震;有感地震为3≤M≤4.5的地震;中强震为4.5<M≤6.9的地震;强震为M≥7的地震,其中,M≥8的地震又称为巨大地震。震级与地震释放的能量有关。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震级相差1级,能量相差约30倍。也就是说,一个6级地震相当于30个5级地震,而1个7级地震则相当于约1000个5级地震。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的震级为8.9级。
(四)地震烈度
地震时对地面破坏的程度一般用地震烈度表示。一次地震发生后,离震中区近的地方和离震中区远的地方所受到的破坏是不一样的。因此,烈度值也由大到小发生变化。
我国地震烈度分为十二度,破坏程度大体分为:
1—2度:无感觉。
3度:少数人有感觉。
4—5度: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摆动。
6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7—8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9—10度:桥梁、水坝损坏,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11—12度:毁坏性的破坏。
二、地震前兆与预报
(一)地震前兆
大量地震观测事实表明,破坏性地震之前是有预兆的。这些地震前兆可分为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两大类。
1、微观前兆:指不能用人体直接感知而需要用监测仪器观测到的前兆,如震前地下水化学成分、地形变、地电、电磁波、地应力、地磁等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地质构造等的微小变化。
2、宏观前兆:指人们通过视、听、嗅等感官直接感觉和观察到的一些自然界的反常现象。如动物生活习性和行为的异常表现、井水水位大幅度的上涨下落、井水喷沙冒泡、地声、地光等宏观现象。这些现象与地震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称这些异常为地震宏观异常。
(1)动物异常:许多动物的某些器官感觉特别灵敏,它能比人类提前感到地震灾害的发生。我国地震灾区的广大群众根据强烈地震前动物的异常反应,编写一首预报地震的生动歌谣:
震前动物有前兆,密切监视最重要。
骡马牛羊不进圈,老鼠成群往外逃。
鸡飞上树猪乱拱,鸭不下水狗狂叫。
冬眠蟾蛇早出洞,燕雀家鸽不回巢。
兔子竖耳蹦又撞,游鱼惊慌水面跳。
家家户户细观察,综合异常作预报。
(2)地下水异常:破坏性地震发生之前,地下水往往发生异常变化。主要表现为水位升降,另外,还有水温变化、翻花、冒泡、打旋、发浑、变色和变味等。震例资料表明,一般地下水异常现象大多集中在临震前的几天之内出现,尤以震前一至二天更为集中,除水位大幅度升降外,其它变化如发浑、变色、变味、冒泡、打旋等也较为激烈。但是,一个7级以上大地震之前一、二个月,甚至几个月、一年左右,地下水就出现异常,往往还会出现几起几落的现象。
(3)地光:是由于地震活动而产生的发光现象。通常地光的出现往往预示着地震马上就要发生了。
大多数地光现象几乎与地震同时出现,但也有在震前一段时间内出现的,如唐山大地震的地光一般出现在震前六小时到大震发生的瞬间,并以临震前十多分钟出现的最多。地光的形状有带状光、条状闪光、片状闪光、球状光、火状光、柱状光等,五光十色,兰、红、白、黄、橙、绿等色样样俱全,此外,还可能出现少见的复合色,如银兰色、白紫色、绿青色等。
观察地光时,要特别注意与灯光、电弧光、城市上空的反射光、磷光、闪电、焰火等现象的区分。
(4)地声:是地震之前发自地下的一种响声。地声一般出现在震前几分钟、几小时、几天或几十天,震前数分钟出现者居多,是一种临震信号。人们听到的地震之声有机器轰隆声、拖拉机声、雷声、炮声、鼓声、撕布声、狂风呼啸声等。
利用地声防抗地震,关键一条是要将其与风声、雨声、雷声及拖拉机、飞机、汽车等轰鸣声区别开来。
虽然地震前有很多宏观异常,但是自然界的变化很复杂,种种反常现象出现的原因很多,并非都是地震前兆。因此,观察宏观地震前兆时,一定要注意识别真伪,并及时向地震部门报告。
(二)地震预报
地震预报工作是根据地震前兆异常,预测出可能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
级,并做出某一地区的地震趋势分析。我国的地震预报工作,还不能象天气预报那样准确,目前还处于研究探索阶段。地震预报大体可分为长期预报、中期预报和短临预报三种。地震预报大体可分为长期预报、中期预报、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四种。长期预报是指对未来十年内可能发生的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中期预报是对未来一二年内可能发生的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短期预报是对三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临震预报是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选自《中国地震局机关工作手册》P254-255)《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规定: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地震短临预报和临震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程序发布。任何单位或者从事地震工作的专业人员关于短临地震预测或者临震预测的意见,应当报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按规定处理,不得擅自向社会扩散。
(三)地震谣言
地震谣言是指无确切原因和来源,无中生有地、并通过非地震部门的途径进行社会传播以致迅速曼延扩散的所谓“将要发生地震”的消息。
地震谣言危害极大,它给人们造成的心理异常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往往是十分严重的。1980年7月香港《明报》称闽南泉州地区要发生8级以上地震,外电相继报道,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却原来是虚惊一场。但是半个月的恐慌造成很大损失,工业产值下降,外贸洽谈活动延期,外事旅游项目被取消。严重的地震谣言事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社会恐慌,相当于一次中强地震。
为此,要正确识别地震谣言。地震谣言要从以下四方面进行识别:凡“预报”的地震震级很精确,发震时间、地点很具体的传闻是谣言;凡打着某专家的旗号或说成是某地震机构的预报,不通过正常途径而由小道传播者为谣言;凡传说地震系外国人给我们测出来者为谣言;凡带着封建迷信色彩或伴有离奇传说的为谣言。对待地震谣言,我们应做到:不相信、不传播、及时报告。
三、工程抗震
地震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主要是由于建筑物的破坏、倒塌、以及伴生的次生灾害引起的,保证各类建筑物具有相应的抗震能力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环节。因此,一定要对建筑物场地搞好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使城镇规划和工程建设避开易造成地震灾害的不利地段;新建工程要依据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和设防;对没有达到抗震要求的建筑物,要采取合理加固措施。
(一)选好场地,打牢地基
1、选址时,要避开晚更新世纪以来的部位及其附近地区。
2、尽量不要在地下水位较浅的地方和松软的土地,如古河道、沙滩上建
建筑。
3、地势较陡的山坡及河坝旁边,易发生山崩、滑坡、泥石流,也不宜选
址。
4、地下有溶洞的地方,地震时易造成局部塌陷,不能在上面建造高大或
沉重的建筑物。
(二)建设工程要按国家规定和地震部门审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重大建设工程必须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三)科学设计,合理布局。 要根据抗震设计规范进行科学的设计。
(四)精心施工,确保质量。 严防偷工减料,不按规范施工。
四、震前家庭防震措施
(一)制定家庭防震计划。 家庭成员平时要学习地震知识,掌握基本的地震防御方法。须根据政府或有关部门的防震要求,准备食品和饮料。
(二)检查和加固住房。 看一看自家住房情况,有没有不利抗震的地方,摸清周围环境的情况;住房的建造质量好不好?是否年久失修?不利抗震的房屋要加固,不宜加固的危房要撤离;住房的结构是否有利于抗震?女儿墙、高门脸等笨重的装饰物应拆除。
(三)合理放置家具、物品。 把墙上悬挂物取下来或固定住,防止掉下来伤人;把易燃易爆和有毒物品放在安全的地方;固定高大家具,防止倾倒砸人,家具物品摆放做到“重在下、轻在上”;清理杂物,让门口、楼道畅通;阳台要清理,花盆等杂物要拿下来;把牢固的家具下腾空,以备震时藏身。
(四)进行防震演练。 练习“一分钟紧急避险”,进行紧急撤离与疏散练习。
五、避震常识
地震做为群害之首,一旦来临,将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但是,只要掌握一定的避震知识,事先有一定准备,震时又能抓住预警时机,选择正确的避震方式和避震空间,就有生存的希望。
在大地震发生前的瞬间,往往有地声、地光和地面微动,先于强震动十几秒钟出现于地表;作为大震即将来临的预警信号,这些临震异常现象为人们提供了最后一次自救机会。
历次大震的幸存者中,很多人就是观察到这些临震异常现象,判断有大震来临,迅速采取措施避险,而躲过了灾难。如海城地震前,31次快车于19点36分运行到极震区唐王山车站前,火车司机突然发现头前方从地面至天空出现大面积蓝白色闪光。这位司机懂得地震知识,意识到这是地光,判断地震即将来临。他果断、沉着地缓慢减速,在减速过程中,19点36分07秒地震发生了。由于速度很低,未出现事故,列车安全停了下来。根据对唐山地震部分幸存者的调查,震前很多人觉察到了地声、地光和地面微动,其中有5%的人判断出地震即将来临,保全了生命;而大多数人并未立即想到地震,行动迟缓,失掉了最后的逃生机会。一位老人谈了自己的亲身感受。那天,他正在给可爱的小孙子洗澡,这时只见一溜火光从西北方向奔腾而来。老人意识到要发生地震了,立刻抱起孙子钻到书桌底下,这时大地震发生了。由于桌子挡住了砸下来的水泥和砖瓦,他们祖孙安然无恙。
上述事例告诉我们:一定要吸取这血的教训,利用震前短暂的自救机会,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一)家庭避震。应选择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比如:床沿下、坚固家具附近;内墙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注意:千万不要跳楼,不要站在窗边,不要到阳台上去。
(二)学校避震。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
自的课桌下。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不要回到教室去。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必要时在室外上课。
(三)公共场所避震。选择墙角、柱子边蹲下或趴在桌椅下,用手或其他
东西护头;避开吊灯,电扇等物;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
(四)户外避震。应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避
开高大建筑物和构筑物;避开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危险物;避开狭窄的街道、危旧房屋、危墙等。
(五)机动车内。要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地震并不可怕,只要学会科学避震,就能减少伤亡。
六、震后自救与互救
作为社区地震灾害紧急救援志愿队员,做好震后的自救互救,有着重要的意义,无论有无救援力量到达,灾民自救与互救都是不可缺少的救生措施。
(一)自救。如果被埋压,首先要镇静,应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稳定下来,设法脱险。
1、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
2、搬开身边可搬动的碎砖瓦等杂物,扩大活动空间。注意,搬不动时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