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汽车融入我们的生活……
如果你买一件衣服,你能结识到一群穿着同样衣服的其他人并一起招摇过市吗?不能!但买车的话,你就很容易加入汽车俱乐部或车友会,既可结识开着同一车型的车主,互帮互助,又能吆喝着排队出游,一道兜风抢眼。
如果你买一套房子,你能试住一次吗?不能!但买车的话,你就完全可以在购车前享受试乘试驾,一次又一次……
不论你现在是否拥有了汽车,谁都不能否认它正以一种空前的增速在中国家庭中普及开来。据中国交通部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民用汽车保有量将突破1.4亿辆,其中北京的机动车有可能突破500万辆,家庭小汽车拥有率可能达到0.8辆每户以上,基本实现一家一车的情况。而与之伴随而来的汽车文化,也正逐渐渗透到我们的生活。
A汽车是一张名片
在电影《天下无贼》里,“窃贼”刘德华驾驶一辆宝马自由出入某高档别墅区,离开时,刘德华冲着对其没有任何提防的大门保安反问道:“开好车的就一定是好人吗?”
开好车的就一定是好人吗?天晓得。但说汽车是一张彰显身份的名片,这不为过,至于名片背后的真伪,那就另当别论了。比如某些人身兼数职,他们能同时拿出代表其身份的多种名片,且上面统统印着CEO的字样,名片多的人往往私家车也多:办公坐宝马5系,出游开丰田陆地巡洋舰,逛街用MiniCooper。其实这些人的车库,就是一个名片盒,开着不同的车,他们也往往变换着角色出现于公众的视线。
很多朋友说,如果老板开辆20万元左右的别克君威,他肯定不敢开着40多万元的别克荣御上班。毕竟,汽车是划分人身份等级的,什么人开什么车早已约定俗成,并被社会所公认。如果开一辆好过老板的车子,似乎自己心里、老板心里都很别扭。豪华车就是财富的象征;别克或者雅阁好像是专为经理和中层官员准备的;赛欧则为白领的座驾;至于桑塔纳,多数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出租车司机了。
当大街上的奥迪、雅阁飞驰而过的瞬间,我们即使不去探头细看那个坐驾驶席或者后座上的人究竟长得什么模样,也能明了八九不离十,基本是个商务人士或政府官员。你要让他开辆QQ出入正式场合,他肯定不干。
此外,汽车的造型、款式和内部装饰,以及使用燃料(汽油、柴油,或者混合动力)还可以直接体现车主的性格、年龄,这就算作是身份“名片”的附加信息吧。
B车内空间多种用途
说不清什么原因,路越修越多、越修越宽,但交通拥堵却越来越严重。有意思的是,车行路上遇堵时,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下周边的人都在车里做些什么,那你一定会觉得堵车也不总是无聊。
发短信、吃早点、照镜子、抹口红,甚至打开车窗和旁边车上的人搭讪……的确,坐在车里,做什么的都有。而这一切被你环顾四周所能看到的,都是那些车里人愿意公开的车内状态。
那么,车内空间里有不公开的私密举动吗?有,而且很多。不然为什么总有人把车开到人烟稀少的地方,或者干脆在车上的原装玻璃上(除前脸的挡风玻璃),统统贴上那种特制的只能里面看见外界、外界别想偷窥里面的单向设计玻璃膜呢?
有人说,车内是个更衣室。一些上班穿职业套装的男人女人们,常常会在车的后座放上几件休闲装,下了班就直钻车里换身衣服,然后再去约会朋友。
也有人说,车内是个会客厅。心理学家曾表示,有时,办公室未必是见客户的最佳场所。和客户谈判,往往应去寻找那些能让双方谈话气氛轻松且拉近彼此距离的场所,而效果突出的场所之一就是汽车———汽车已经成为沟通会客的新兴场所,常常让谈判事半功倍。
更有人说,车就是一张床。传闻“汽车进入美国家庭的第一年,私生子出生率增长30%”,数据真实性不得而知,但它起码反映了以汽车为床的客观存在性。
显然,对于汽车的拥有,车主们已经不再仅仅停留在驾乘这一原始层面。
C汽车文化形式多样
参加一个车友会,或者驾车出游,抑或去汽车电影院坐在车里看场电影;观看一场F1比赛,或者在赛车场看场地赛,抑或在陆家嘴欣赏DTM街道赛;参观一场汽车展览会,去驾校学一次车,收集一只汽车模型,和亮丽的汽车模特合个影……在生活中,汽车的影响已经渗透到方方面面,汽车文化的形式已是五花八门。
以电影为例,眼下由日本赛车类漫画改编而来的同名电影《头文字D》正在国内各地院线火热上映,许多观众都对影片中赛车改装的先进性赞叹不已。无独有偶,去年暑期也有一部名为《车神》的电影,让从未欣赏过勒茫24小时昼夜赛车比赛的观众爽了一把。可细想一下,《头文字D》是日本的剧本、港台的演员,而《车神》则完完全全是法国片,中国电影怎么就没有以车为主题的呢?也许国人对汽车的认识,仍然还停留在1999年的贺岁片《不见不散》里,那个主人公刘元在美国的10年,就是在一辆房车中度过的。同样,在寻求汽车制造商赞助影片制作的方面,中国电影与国外更是差距甚远。以《偷天换日》、《我是机器人》和《黑客帝国》三部大片为例,宝马集团为拍摄《偷天换日》总共提供了32辆MiniCooper,奥迪为好莱坞科幻巨片《我是机器人》量身打造了超级跑车RSQ,而通用汽车则更是提供CTS和EXT在2002年好莱坞科幻大片《黑客帝国》中担任车辆道具,以凸现新凯迪拉克引领时代的设计理念。而中国电影除了冯小刚的几部贺岁片,我们实在难觅车踪。
在西方的一些国度,汽车被称为“改变世界的机器”,众多强国均把汽车工业立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更有甚者,美国人能挺起胸膛说,开车是自己与生俱来的权利。对比有着汽车工业100多年发展史的西方国家,有着悠久的马车战车文化、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目前却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汽车文化。但我们相信,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品牌逐渐增多、汽车设计不断创新,中国的汽车文化也会更加丰富。木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