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用品划界营销
对于户外运动来说,奥运会带来的或许不是直接的商机。但是它所吹来的暖风,足够带起户外圈的新气场。即使这种意义和效果目前还不够明显。
现在,户外圈正在按照消费者的需要,寻求越来越细分的市场。
各有各的江湖
户外专业观众主要把目标锁定在两个圈子上,一是ISPO(亚洲国际品牌体育用品及运动时尚博览会),另外一个则是2006年登陆南京的亚洲户外展。据业内人士分析,两者相比较,后者的发展势头更为猛烈。ISPO定位比较高端,更概念化。户外一块,国外的品牌来得比较多,有的甚至就是希望通过展会寻找在中国的总代理商。如此一来,展会的调子有些曲高和寡,很多中小户外公司的老板过来,感觉使不上劲。
而亚洲户外展,幕后推动人的力量就比较本土化。不仅国外知名的户外品牌前来参展,接近一半的参展商来自国内品牌,“展会的感觉更像一个大 PARTY,买家和卖家聚会聊天吃吃饭,卖家往往也已最快速度把下一季的货铺上来,大家吃吃饭下一季的单子就订下了!”凯文分析,在南京的展览拼的是速度和市场反应,维持良性运转的润滑剂在于人际关系,这犹如一个户外商业的江湖,每年都固定是这些面孔,久而久之人气就聚集起来。
小户外到泛户外
户外运动真正被大多数国内消费者认识还是近5年的事,用三夫户外总经理张恒的话来说,即使到目前,市场仍然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在大多数消费者眼里,户外运动不同于一般的体育运动,需要专业的装备、专业的指导,有一定门槛。
户外玩家“大饼”的想法就代表一批人的消费心态,“我喜欢户外,狭义的户外,在这里我们可以使用TNF的帐篷,MTH的冲锋衣,Gregory 的背包,还有很多国产的便宜睡袋,小配件可以选择。而不是那些连户外为何物都不知道的人穿着为他们量身打造的迪卡侬(法国第一户外品牌)。”
这实际上给了户外用品经营策略划出两个不同方向。一类就是大饼眼里的小户外,圈子相对窄,针对性强,产品的质量和种类要求较为专业。另外一类,以迪卡侬为代表,主要的是做专业入门和运动普及,宗旨是“make the pleasure of sport accessible to the largest number of people”。这一类市场因为门槛低,成长速度也会较快。当然采用这种市场策略的经营者也就意味着开始走偏休闲化的道路。为了争取到更多的消费者,国内一些品牌已经不在技术上做更多文章,而是在款式与时尚上吸引注意力。当然他们的目光还锁定在一些技术含量不太高的产品上。他们不做专业的登山装备,却可能生产与之配套的帽子、围巾等等。比如最早登陆国内的无缝围巾BUFF,现在类似的牌子已经有好几个,容易模仿是重要原因。据上海的经销商反映,这类并非需要很专业的装备因为价格优势,也能卖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