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车看军事:越野载重车 运输反击两兼顾
据文献资料记载,我国军车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的1937年底,中央军委领导机关为适应抗日战争新形势的需要,沟通延安同西安、重庆等地的公务联系,完成急需的运输任务,以国内外友人赠送和自购的十几台汽车,组建了我军第1个汽车运输队。
1945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晋察冀军区组建了第一个成建制的汽车运输大队,汽车来源主要是接收了100多辆日伪投降时交出的车辆。在抗日战争中,我军官兵大多不懂技术,会开汽车的司机奇缺,抗日战争期间在战场上缴获的汽车,受技术和时间限制,无法运出的基本被销毁。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美国发动了侵朝战争,中国人民派志愿军赴朝参战。当时国家正处于经济恢复时期,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全力保证军队的需要。由于战争的残酷,运输任务的繁重,车辆损失严重。1950年11月1日,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主管志愿军供应工作的李富春同志电请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要求补充汽车5~6千辆。根据前方需要,国家决定向苏联订购汽车15000辆。由于来源不易、补充困难,周总理亲自过问这批车辆的分配使用,为军委起草了电报,明确分配给志愿军7000辆。针对志愿军汽车损失情况,他还指示了有关部门今后每月给志愿军补充进口新车500辆。3年抗美援朝战争,国家共为志愿军进口各种汽车21000余辆。
解放初期,国内的残余敌对势力遍布,小的战事不断。多数用于抗美援朝等军事项目。到五十年代末,全军的汽车装备总数接近十万辆。当时的中国正处于被帝国主义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的建国初期,无论是从国家安全还是从军队正轨化建设的角度考虑,都不可能只依靠进口汽车度日,形势要求我国必需具有自行制造军用汽车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