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车看军事:越野载重车 运输反击两兼顾
二汽第一个基本车型EQ240
(EQ240又称25Y)
(1975年7月1日,二汽第一个基本车型EQ240生产能力胜利建成)
在1952年底,一汽建设方案确定之后,毛泽东主席就做出了“要建设第二汽车厂”的指示。但是由于先后遇上“反冒进”、经济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二汽的建设经历了“三上三下”。
1967年,国家要求加快建设二汽,生产军用2.0吨越野车和3.5吨卡车。在党中央的号召下,来自一汽、南汽、北汽的优秀人才汇聚二汽,支援建设。尤其是一汽,拿出了自己全厂1/3的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形成了二汽的骨干力量。后来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一机部副部长饶斌、全国政协常委陈清泰等领导同志,都是在1970年前后投身到二汽建设的大潮中来。
EQ240仅生产了8辆样车,试验两轮就轻率地定型,导致在使用中暴露出的问题有几百处之多,如漏油、漏水、漏气,驾驶室开裂、噪音大等,经常开在半路熄火,“25歪”的外号也由此而来。
早期的EQ240还闹过一个笑话。“1970年10月1日,240送到武汉参加建国20周年纪念游行,因为是拼凑起来的车,对质量谁也不放心,于是厂里派了200多各个工种的工人,带上修理工具,躲在主席台后面蹲了几个小时,随时准备投入“战斗”。直到汽车顺利通过主席台,大家的心才放下来。”二汽第一任总工程师陈祖涛这样回忆那段令人啼笑皆非的历史。
1971年6月10日,二汽第一条汽车总装配线――两吨半越野车EQ240总装配线竣工;20天后的7月1日,装配线完成调试并试车成功。从此,二汽告别了“芦席棚里组装汽车”的历史。
70年代初期研制的6×6型SX250、JN252和CQ261越野汽车,并于70年代后期陆续生产装备部队。初步扭转了重型武器牵引车不相匹配,小车拉大炮的状况。1974年,第2汽车制造厂建成EQ240汽车生产线,并生产出3.5t级EQ245越野汽车。到1980年,国产第1代军用轮式车辆的6种基本车型(0.5t级4×4型BJ212、1t级4×4型NJ230、2.5t级6×6型CA30、3.5t级6×6型EQ245、5t级6×6型SX250、7t级6×6型JN252和CQ261)全部投产。
为了实现军车国产系列化方案,从6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每年为军队生产补充万余辆汽车,到1980年,全军车辆装备中,国产汽车的比例上升到90%以上。在此期间,海、陆、空军的车辆的装备有了很大改善,炮兵、工程、通信、防化兵部队基本实现了摩托化;步兵改装两个摩托化军,步兵团开始装备汽车,淘汰了部分马车。进入80年代,军队车辆开始更新换代,陆续替换苏式车辆和60年代初装备的旧式国产汽车。
随着6种军用汽车陆续投产,总后勤部于70年代初开始专家和科研机构应用国产军用基型车底盘,研制改装通用特种车和专用配套车,解决了各军兵种所需的特种车辆装备需求。到1985年,全军经改装的国产通用特种车和专用配套车已占装备车辆总数的24%,其中仅海军、空军、炮兵、坦克、通信、雷达、工程、防化、导弹等军兵种的专用配套车,就占全军装备总车数的15.48%,而空军装备的通用特种车和专用配套车,已占其总车数的52%。
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曾研制出一种具有较高性能的50t级10×10型样车,该车具有如下特点:大功率、全轮转向、油气弹簧独立悬挂、长轴距、平头前置低驾驶室、具有一定越野性能。试验样车从方案设计至出样车,共花了7年左右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