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野汽车文化的开始 切诺基的前世今生
前一周,有机会试驾了全新大切诺基。关于这款车,不用作太多介绍,大家也都知道,作为一款获奖无数的全尺寸豪华SUV,Jeep大切诺基一直被视为豪华SUV市场上技术与工艺的标杆车型。而且,由于它具备了同级最多驾驶模式,创造了最强全路况能力,以及领先的人机交互工程,美国权威杂志Motor Trend给出了“这也许是有史以来最好的Jeep大切诺基”的评价。
有关试驾,不想写太多东西,毕竟网上已经有了太多专业试驾者的全新大切诺基的试驾报告,而且通过专业汽车网站的车型评测,也可以相对客观地大体了解这款车的基本情况。想说的是一点主观的感受,那就是当你坐到驾驶席上,操纵着这个非常美国风格庞大的驾驶机器时,无论是高高在上的视觉感受,还是行驶过程中足以令人踏心的可控感,都会凭生一种与驾驶轿车截然不同的优越感。我同事在试过这款车后说,开着大切诺基,感觉人生格局变大了。虽是戏言,却也不失为一种真实的心理体验。
事实上,Jeep切诺基带给人们的这种优越感,并非始于目前在售的进口全新大切诺基。由于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切诺基曾在北汽合资国产,就与中国消费者产生了很深的渊源,而其背后一些值得记住的故事,或许比枯燥的试驾报告更有意思。
现在一提起合资车企,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也许是南北大众、上海通用等百万辆巨头,而在实际上,中国最早的合资汽车企业,正是曾经生产过切诺基的北京吉普公司。
据相关资料记载,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正值改革开放之初,时任机械部部长的饶斌意识到中国汽车与国外的差距已经成为经济发展滞后的瓶颈,提出了在汽车工业中搞一个合资试点的设想,而美国通用、福特等世界著名企业也纷纷将目光投向中国,寻求合作的机会,其中也包括诞生于二战时期,曾推出风靡一时的军用吉普Jeep威斯利的专业越野车厂家美国汽车公司(AMC)。当时的AMC,经营状况欠佳,因而一直想拓展海外市场。
装备军队,也是中国官员车的主流。它的独特外型,优越的越野性能,皮实的可靠性,低廉的价格,直到今天在车迷中也不乏拥趸。
当时的中国,即便是北京的街道上,汽车也很稀少,所见最多的是北汽生产的越野车北京212。我们都知道,作为中国早期自主研发最成功的军用越野车型北京212,它的定型是因为毛泽东曾两次乘212敞篷车,在长安街检阅“红卫兵小将”,在此之后,军方通知北汽,212越野车就此定型,一点也不许改动。直到改革开放初期,212不但一家是老牌的美国越野车制造商,一家是中国的越野车制造厂家,两家素昧平生的企业,就这样历史性地发生了交集。1979年1月16日。在北汽一栋简易的办公楼里,中美双方开始了第一次会谈。
这显然是一个历史性的开端,只是,由于双方文化的差异,体制的不同,谈判进程异常艰难,以至于从1979年一直到1983年,整整持续了4年半的时间。终于,到了1983年5月5日,中美双方代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正式的签字仪式。北汽主要以厂房、设备入股,股比68.65%,AMC以现金、技术入股,股比31.35%。此时距离中国第一部《合资法》实施细则的颁布还有4个月,而AMC与北汽合资谈判的许多经验,后来作为重要依据也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资法》。
1984年1月15日,中美合资经营的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挂牌营业了,这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迈出了与国际接轨的第一步。在此之后,上海大众、广州标致相继成立,这三家合资企业是最早一批的中外合资汽车企业,只是时间推移到当今,除了如日中天的上海大众以外,北京吉普、广州标致均成追忆,留下的除了惋惜更多的是反思。
北京吉普公司成立后,引进什么样的产品和技术,成为这家合资企业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而在1983年12月,即合资开业前的一个月,北京吉普董事会曾决定以AMC的CJ系列汽车为基础,采取中美联合设计的方法生产BJ213汽车。后经中美双方论证,认定联合设计的时间太长且耗资巨大,加之当时的设计水平也不成熟,再者联合设计的参照物CJ系列车也因落后而即将淘汰换代,因此这一决定搁浅了。其后,又决定生产AMC的牧马人YJ产品。而在北京吉普公司举棋不定的时候,刚刚从吉普母腹中诞生的切诺基,已经在北美市场形成了轰动效应。
1984年7月,当时负责国家外经贸事务的国务委员陈慕华女士在访美期间,应邀顺访了AMC。对北京吉普非常关心的陈慕化,在AMC相中了切诺基。随后,一辆宝石蓝色的切诺基和她一起来到中国。回国后,陈慕华建议北京吉普公司引进切诺基。
1984年10月,北京吉普的决策层也经过反复的比较论证,就产品引进达成了共识。即:以引进体现美国最先进技术的最新产品切诺基为基础,以CKD组装为起点逐步实现国产化,在消化吸收动态技术的基础上开发新产品,并决定在1985年10月1日前投产切诺基。
然而,虽然美国人当时对北京吉普引进切诺基并不反对,内心里却疑虑重重,因为要求引进刚投产一年多的新车型,这在AMC的海外合作者中尚属首家。并且,美方还有着“过去与社会主义国家打交道的教训告诉我,一旦拿到全部技术,他们就会把外国人赶走”的疑虑,这也是AMC没有按期交付切诺基图纸的主要原因。
当然,最终中方取得了AMC的信任,1985年,耗资3000多万元的设备从国外引进来,工人们奋战了10个月,建成了一条具有年产7000辆切诺基汽车的生产线。那个年代有一个流行词叫“献礼”,北京吉普公司也要抢在10月1号前生产出第一批车,向国庆献礼。在美方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工人们日夜奋战,终于在1985年9月26日,中美合资的第一批切诺基的胜利诞生。
剪彩仪式结束后, AMC总裁凯培买下了在中国生产的第一辆切诺基,继而将它送给了北京市政府。1987年,北京市政府又将这辆切诺基赠给了华盛顿市市长马里恩·巴里先生,已表示对友好城市华盛顿的友谊。这辆切诺基层后来还曾在庆祝美国独立200周年的盛大游行中一展风采,后存放于华盛顿科技博物馆。
1985年10月15号,美国副总统乔治·布什访问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布什在题词中写到:祝愿这一重要的合资经营企业一帆风顺,这对美中两国都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