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医疗救护知识 出血与止血
(一) 出血的判断
1.出血的种类
(1)动脉出血:血色鲜红,呈喷射状。
(2)静脉出血:血色暗红,呈缓慢涌流状。
(3)毛细血管出血:血色鲜红,呈片状渗出。
2.确定出血部位:白天较容易,夜间则相对困难,应采用一问、二摸、三看的方法:
一问:若伤员神志清醒时,可询问其受伤部位。
二摸:可用手摸被血液浸湿的衣服,并要注意血迹的温度和粘度。
三看:可借用月光、路灯、手电筒、应急灯等各种光线,仔细观察伤员身体各部。
3.判断出血程度:注意伤员全身情况的变化,出血多者常有下列特征:
(1)皮肤和粘膜呈现苍白色。
(2)脉搏细速,四肢发凉。
(3)皮色潮湿,全身衰竭。
(4)躁动不安,伴有烦渴。
(5)严重者,有时可出现昏迷等。
上述变化,多半是因有效循环血量和血内有效成分减少,而导致急性缺血和缺氧所致。
(二)止血方法
1、指压止血法 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临时止血法,多用于头部、颈部及四肢的动脉出血。
其方法是:根据动脉走行位置,在伤口的近心端,用手指将动脉压在邻近的骨面上而止血;亦可用无菌纱布直接压于伤口而止血。然后再更换加压包扎法,或用止血带进行止血。
现将几个不同部位出血的指压止血法,介绍如下:
(1)面动脉压迫法:用于眼以下的面部出血。在下颌角前约2cm处,将面动脉压在下颌骨上。有时需两侧同时压迫,才能止住血(图11—4)。
(2)颞浅动脉压迫法:用于同侧额部、颞部出血。在耳前对准下颌关节上方处加压(图11—5)。
(3)锁骨下动脉压迫法:用于同側肩部和上肢出血。在锁骨上窝、胸锁乳突肌下端后缘,将锁骨下动脉向下方压于第一肋骨上(图11—6)。
图11—4面动脉压迫止血法 图11—5颞浅动脉压迫止血法
图11—6锁骨下动脉压迫止血法
(4) 肱动脉压迫法:用于同側上臂下1∕3、前臂和手部出血。在上臂内側中点、肱二头肌内側沟处,将肱动脉向外压在肱骨上(图1)
图11—7
2、止血带止血法 是震后救护中对出血伤员常用的止血方法。多用于四肢较大的动脉出血。目前,制式止血带主要是橡皮止血带。此外,还可用三角巾、绷带等物,进行绞橡皮止血。
(1)橡皮止血带止血法:先在出血处的近心端用纱布垫或衣服、毛巾等物垫好,然后再扎橡皮止血带。方法是:用左手(或右手)拇、食、中指夹持止血带头端,将尾端绕肢体一圈,后压住止血带头端和手指:再绕肢体一卷,用左手食、中指夹住尾端,抽出手指即成一活结。
(2)绞棒止血法:在无制式橡皮止血带的情况下,可用三角巾、绷带、手帕、纱布条等就硬材料,折迭成带状,缠绕在伤口近心端(仍需加垫),并在动脉走行的背側打结;然后用小木棒、铅笔等插入绞紧,直至不再出血为止。其步骤是:一提,二绞,三固定。
(3)使用止血带的注意事项:止血带止血操作简便、效果明显,但使用不当则可增加伤员痛苫,甚至造成残废。在使用止血带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① 先扎止血带后包扎。
②扎止血带要松紧适度,以达到压迫动脉为目的。太松,仅仅压迫了静脉,使血液回流受阻,反而出血更多,并会引起组织痰血、水肿、太紧,可导致软组织、血管和神经的损伤。
③扎止血带的部位应该加衬垫,而不能直接扎在皮肤上,以免损伤皮肤。
④止血带必须扎在靠近伤口的近心端,而不强求标准位置。前臂和小腿扎止血带不能达到止血目的,故不宜采用。
⑤对上止血带的伤员,必须挂有明显的标志,并应优先后送。扎止血带的肢体应很好固定;寒冷季节应注意保暖,以免发生冻伤。
(4)血粉止血法
将止血粉直接撒在出血创面上,立即用于消毒纱布加压包扎,即能达到止血目的。
(5)止血钳止血法
用止血钳直接夹住出血的血管,出血停止后,将止血钳端留于伤口内,用急救包包扎,此法损伤组织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