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逼近全球极端天气愈加频繁
一场强降雨使得原本干旱的黄土高坡遭遇泥石流侵袭,本应雨水充沛的西南地区却遭遇长达半年之久的干旱,极端天气正愈加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全球气候到底怎么了?我们究竟能精准预测多长时间内的气象灾害?面对灾害,我们该如何防御?就有关问题,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接受了记者专访。
极端天气愈加频繁 今年气候极其异常
记者:您认为今年气候是否异常?是什么原因造成?
矫梅燕:从前期气象灾害特点看,我认为今年我国天气气候极端异常。特别是入汛以来,气象灾害的异常性、突发性、局地性十分突出,极端气象事件多发重发,灾害分布广,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大。华南、江南地区连遭14轮暴雨袭击;7月,北方地区连遭5轮暴雨袭击,渭河、辽河、第二松花江出现严重汛情;北方多地高温突破历史极值,南方多地高温持续超历史同期;特别是8月8日凌晨,甘肃省舟曲县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重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这都充分表明当前我国天气气候的异常性。
然而,每个极端天气事件有其独特的原因。比如,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起因之一就是,高空冷空气东移南下,低层切变线产生的中尺度强对流暴雨云团造成的短时局地强降雨。再如,南方大范围持续高温的主要原因就是,近期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强大,一直控制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
造成天气气候异常的原因很复杂,但最直接的原因还是大气环流的异常,也不能忽视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因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大气中能量分布也发生了变化,海洋和大气循环、大气中温度场分布出现了紊乱,使得天气气候变化规律被打乱,极端天气变得越来越频繁。
气候与1998年类似 今冬或出现低温现象
记者:您曾经说过,今年的气候和1998年相似。那么,下半年可预料的气候形势如何?
矫梅燕:是的。从目前监测情况来看,今年我国的气候与1998年比较相似。5月,厄尔尼诺现象结束;7月,赤道中、东太平洋进入拉尼娜状态,有可能维持并发展成一次拉尼娜事件。
与厄尔尼诺事件相反,拉尼娜事件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近60年来拉尼娜事件影响表明,拉尼娜事件发生后,我国部分地区秋雨偏多,冬季全国大部以降水偏少为主,气温偏低。在拉尼娜事件发生年的冬季,我国出现了明显的冬季低温,例如1999年冬季,江南、华南、西南等地出现严重的低温冻害,常年无寒的滇南地区也出现了历史上最为罕见的霜冻灾害。就目前气候状况来看,今年冬天有可能出现低温现象。
短期预报能力明显提高 气候预测仍是难题
记者:目前我国的天气预测预报能力达到什么程度?能准确预测多长时间内的天气情况?
矫梅燕:近年来,我国天气预报能力明显提高,预报精细程度可以细到部分乡镇,干旱的长中期预报和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中短期预报及短时临近(1-3小时)的预报能力也明显提高,目前对突发性灾害性天气可以做到实时监测分析和预报预警。
现在依靠气象卫星、天气雷达等先进技术装备和数值预报模式,可以提前3-5天甚至更长时间预报台风生成发展和移动路径,而且台风预报精度和定位精度都很高,而这在十年前是难以想象的。
然而,我国天气气候条件很复杂,就现有技术能力和水平,天气预报还不能做到百分之百准确。毕竟大气系统很复杂,人们对大气运动规律的认识也有限,要很准确地预报每一场天气过程,特别是具体到某个地点、某个时刻降多少雨的预报还是很难做到的。但气象工作者正在做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记者:愈加频发的气象灾害让百姓更加关注未来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气候情况。气象部门气候预测能力如何?
矫梅燕:我国从1958年起就开展了气候预测业务,但只能预测一年时间内的气候趋势。目前我国具备制作并发布月、季、年时间尺度的短期气候预测和年代际的气候预测,还开展了灾害性、极端性气候事件的预测业务。然而,气候预测的难度远远大于天气预报的难度,短期气候预测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我们知道,天气变化取决于大气的运动,大气运动影响的区域有可能发生相应的天气过程,这有点像连锁反应。因此,目前气候预测的准确率还不是很高,即便是几个月的预测也只能是趋势预测。目前我国汛期降水的气候趋势预测准确率在6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