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汽车站
中国最早的汽车站——馆陶路汽车站。如今,在青岛馆陶路和陵县路路口,这座百年汽车站仍保持着原有的风格,依然有来来往往的旅客,但这里已不再是青岛汽车客运的中心。
1907年,我国道路客运行业发端于青岛。1910年,青岛诞生了青岛汽车运输业在全国率先推广
青岛开埠120多年来,由于其地理位置等诸多原因,一直备受瞩目,再加之德国的殖民统治,青岛的汽车运输业在全国也得到率先推广。
1907年6月27日,胶澳总督日令:自现在起费·理查德商行于每星期三、六下午1点自中央饭店(今青岛日报社)及于每星期四下午5点自墨兰堡房(柳树台)停车场登车出发。其费用:属于政府及其所属单位每人每次2元(墨西哥元)。这是中国最早的城市公交线了。自此,青岛作为中国道路客运的发祥地,掀开了我国道路客运运输的新历史。
据岛城文史专家鲁海介绍,当时青岛交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据材料统计,1936年,青岛有600辆汽车,而整个山东只有900辆,当时天津是300辆,而上海也就400辆汽车。据国民政府发布的材料,1947年青岛的汽车数量已在全国排名第三。青岛汽车运输的发展,在当时全国来说是很发达的,已经有跑往山东全省及全国各地的汽车。
除了汽车外,当时青岛还有人力车、地排车、马车等。汽车是定点发车,最少半小时一班,不一定有座位,价格相对昂贵,从市区到城阳要半个大洋,到即墨是一个大洋。那时一个小学教员的月工资才16块大洋,坐一次车就要花一个银元,所以价格不便宜,一般人坐不起。
相对于汽车而言,乘坐马车更加方便。“马车是流水发车,一车坐七个人,当时政府特别规定,马车上乘客不许站着,所以每人都有座。那时还有出租车,就是现在电影里经常出现的那种老式轿车,好像是美国福特牌的,这种出租车不像现在有顶灯,它的门两侧贴着那种黑白相间的格子条,车费相当贵,一般人坐不起。”鲁海说。
由“站赤”到中国最早的汽车站
随着青岛城市人口的增多,德国殖民地当局开始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重新编制,用以指导城市的发展与建设。1910年,《青岛市区扩张规划》正式出台。规划中无论是城市结构布局,还是路网的划分,都着重考虑商业发展的需求。这一时期是青岛市区建筑风格形成和城市建设规模膨胀时期,这样使得青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城市形态。
随着第一条城市客运线路的成功运营,1910年5月11日,德国当局又开通了第二条客运线。胶澳总督特别颁发日令,客运线路还是由运输商费·理查德商行运营,线路为墨兰堡房至沙子口。驶往墨兰堡房方向,每星期二、五、日上午7点自中央饭店出发。同一天下午3点由墨兰堡房发车返回。车费是军士和士兵每人每次2元。驶往沙子口方向,每星期三早7点自中央饭店出发,同一天下午3点半由沙子口返回,车费是每人次3元。遇客人超过数量时,要及时通知费·理查德商行。
在上述线路运营,一开始主要是德国客人,但慢慢地,中国乘客逐渐多了起来。费·理查德商行认为,很多德国客人到中央饭店乘车比较便利,而大多中国乘客居住在聊城路、馆陶路、上海路附近。于是在同年7月将发车地点延伸到馆陶路,中央饭店只是作为过路站点。
现在我们说的火车站、汽车站的“站”,其实是一个外来语,最早叫“站赤”。起初的汽车站没有任何标志,只竖了一个牌子,用来候车。后来随着乘车人数和线路的增加,来此乘车的人需要购买物品、用餐,慢慢地,便建造起简易的候车亭。随着汽车客运业的发展,馆陶路汽车站渐渐成为汽车客运的中心。
馆陶路汽车站实现 “零距离”换乘
馆陶路汽车站作为我国首个汽车站便这样诞生了,这是青岛第一个汽车站,也是中国最早的汽车站。从其地理位置看,其与前海栈桥和行政区(总督府)距离适中,与大港火车站、大港码头比较近,在当时属于交通枢纽了,从今天的眼光来看,布局是非常合理的。
据鲁海介绍,解放前,馆陶路汽车站已形成规模,也吸引着不少汽车公司进驻。馆陶路有大华、龙丰、交通三家汽车运输公司,而临近的冠县路也有三家汽车运输公司,馆陶路汽车站临街有一排房子,设有售票窗口,而停车场在当时来说,也比较大,能停40多辆汽车,这在当时的规模,在国内也算是数一数二的汽车站。汽车发车时,都停在售票口附近,乘客上了车,车就发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