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汽车历史
第三阶段:中国汽车工业的成长(1966年-1980年)
4月第一汽车制造厂将首批20辆红旗CA770型轿车发往北京,为国家领导人送去国产专用轿车。
4月北京市汽车修理公司第二汽车修理厂(北京第二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北京牌BJ130型2吨轻型载货汽车。
5月10日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确认第二汽车制造厂厂址。
5月中国汽车工业公司确定武汉汽车制造厂划归第二汽车制造厂,作为其中间试验基地。
6月四川汽车制造厂红岩CQ260型重型越野汽车在綦江齿轮厂试制成功。1968年改型为CQ261。
12月上海市汽车运输公司修理厂制造出国产第一辆150吨大平板运输汽车。
*上海摩托车制造厂试制的幸福250型摩托车投入批量生产。
1967年
4月1日第二汽车制造厂破土动工,在动力厂建设现场(大炉子沟)举行开工典礼。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助理江泽民出席。1969年9月1日,第二汽车制造厂全面开工建设。
5月第一汽车制造厂研制的CA140型5吨载货汽车定型。
7月第一机械工业部全国越野汽车规划会议提出研制8×8独立悬架高越野性汽车,国家计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决定由七机部与济南汽车制造厂合作研制。
8月国家计委批准陕西汽车制造厂建设方案,厂址选在陕西省岐山县渭河南岸麦李西沟。建设规模为年产汽车1000辆、车用柴油机1500台。
6月第一机械工业部汽车工业局决定,北京汽车制造厂、南京汽车制造厂承担包建陕西汽车制造厂的任务。
8月国家计委决定陕西汽车制造厂厂址选点方案,建设规模调整为年产汽车1000辆,车用柴油机1500台。
10月第一机械工业部成立第二汽车厂办事组,周子健任组长,张效曾任副组长。
11月7日第一机械工业部通知成立第二汽车厂临时产品组,第一汽车厂革委会副主任刘守华任组长,第二汽车厂革委会副主任齐抗为副组长,以第一汽车厂为基地进行产品设计。
11月21日第一机械工业部军管会通知,1968年11月19日国家建委军管会传达周恩来总理对第二汽车制造厂厂址的指示:"二汽厂址可以确定在湖北郧县十堰地区进行建设"。
12月国家计委、国家建委批准第二汽车厂建设方案,汽车年产纲领10万辆。
12月30日陕西汽车制造厂SX250型军用越野车样车在北京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
*天津韩家墅汽车修理厂改名为天津市汽车制造厂。
1月上海市交通局安排上海货车修理厂试制15吨自卸汽车;同年9月,试制成功第一辆SH361型15吨自卸汽车样车。
1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第二汽车制造厂建设现场会议在湖北省郧县十堰地区召开。宣布了经武汉军区党委批准成立的第二汽车制造厂建设总指挥部,总指挥长熊心乐,副总指挥长周子健、苗树森、张效曾、赵修、刘守华、刘景修、齐抗等11人,确定了厂址总体布置方案;安排了建设总进度和当年建设计划。
4月上海市农机公司更名上海拖拉机汽车工业公司,上海货车修理厂划归上海拖拉机汽车工业公司。
8月20日以上海汽车制造厂为主,169家工厂协作生产的第一辆SH380型32吨矿用自卸车试制成功。
9月30日第二汽车制造厂开始在湖北省十堰进行大规模基本建设。
12月30日南昌邮政摩托车厂生产出第一辆井冈山70-1型邮政摩托车。
1970年
6月四川汽车制造厂完成CQ261型越野汽车样车试制。
10月上海摩托车厂试制成功东海SH750型侧三轮摩托车样车。
11月国防科委在北京召开JN252型越野汽车与特装协调会议,确定JN252型越野汽车为基本车型,并通过鉴定。
*第一汽车制造厂CA773型小三排座红旗轿车投产。
*南京汽车制造厂按照部队要求,设计出NJ220型长头驾驶室1吨级越野汽车。
*北京市国营天河汽车修造厂迁往河北邢台,改名为河北红星旅行车制造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