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演绎中国摩托车工业30年
用数字书写、弹奏,用事实描绘中国摩托车工业沧桑巨变的30年,
客观公正地展现摩托车工业的过去和现在、演绎时代变革与行业发展的精彩。
张泽奇
30年改革开放,30年上下求索,30年执著奋斗,30年成果丰硕。30年来,中国摩托车工业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勇往直前,从小到大、由弱渐强一路走来,为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发展神速 成就辉煌 功勋显赫
中国的摩托车工业是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而诞生的,从1951年第一辆“井冈山”牌摩托车面世,到改革开放第一年——1979年的近30年里,共生产20余万辆,主要为政府采购使用的特种用途车。从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摩托车生产不足5万辆,发展到1990年近100万辆,10年增长近20倍;2000年达1100万辆,又比1990年增长10倍;2007年产量达2500余万辆,又比2000年增长1倍多;在如此庞大的基数上,今年仍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速度。30年来,中国共生产摩托车22700多万辆(见表1),比前30年(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增长上千倍。这一组组光鲜的数字,勾勒出中国摩托车工业30年来扶摇直上、快速增长的轮廓,折射出摩托车产业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前途广阔的发展趋势。
然而,中国摩托车工业的发展与改革开放一样,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遭曲折,也遇险阻,是伴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的脉搏跳动波浪式前进、循环式上升的。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重点转移,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摩托车发展被推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成为中国军工企业实施“军转民”的突破口。嘉陵、建设等军工企业开始“军转民”进入摩托车生产领域,1980年全国共生产4.90万辆。随后,基本上是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起伏运行的。1981年至1985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摩托车生产基本上是直线上升:分别达13.54万辆、21.37万辆、28.63万辆、52.83万辆和103.46万辆,年均增长在70%以上。1986年至1991年,以城市为重点的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国民经济发展处于调整徘徊期,摩托车生产也跌宕起伏、缓慢前行:出现低增长甚至负增长局面。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加快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国民经济建设从徘徊走向复苏,摩托车发展也乘势而上,又连续数年实现了高速增长,1997年首次突破1000万辆大关。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重大影响,加之国内从南到北出现特大洪涝灾害,使摩托车产销出现严重下滑,同比下降12.45%,低于1996年产销水平。之后,尤其是加入WTO后,摩托车产销为逐年增长态势,仅个别年份增速趋缓。由此可见,中国摩托车发展是与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国民经济发展形势密切相关的。
从1993年产335万辆一举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摩托车生产第一大国起,至今已有15年。年产已占世界摩托车生产总量“半壁河山”。这期间,中国同时也成为世界摩托车消费第一大国,摩托车已由过去的高档奢侈消费品走下神坛,驶入千家万户,成为百姓致富和休闲的普通消费品,改变和优化着中国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推动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中国的摩托车工业是在国家投资少的情况下,靠企业自我积累、滚动发展起来的。在军转民的摩企当中,初期军品锐减,任务不足,就是靠大力发展民用摩托车来解决企业职工吃饭问题的。不但如此,还肩负着“以民养军”的责任,承担着军品生产线维护与保养的使命,担当起军民结合摩企发展与振兴的重任。随着摩托车生产规模的逐年增大,摩托车工业总产值也随之上升。从1980年数千万元发展到1990年的10多亿元,10年增长50多倍;2000年发展到近500亿元,比1990年又增长近30倍,呈高速增长态势; 2007年已超1000亿元大关,年工业总产值又比2000年增长1倍以上,年均增长也保持在两位数以上。摩托车工业总产值曾占到国内生产总值近1%。仅1994年收缴10%的消费税以来,全行业就为国家累计上交了数百亿元的消费税额,加之上交的企业所得税和其它税费,全行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之大是有目共睹的。加之摩托车行业及其上下游产业与相关行业直至摩的运载业等为社会解决就业机会多以千万计。近几年来,由于国家宏观管理的加强,全行业生产经营也步入有序健康发展,各项经济指标稳步增长,行业自有资金得到增加,自我发展能力得到增强,由弱变强的路越走越坚实。
宏观调控获实效
竞争治乱入佳境
30年来,中国摩托车工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培育、积累和奠基的起步阶段;扩张上量、加速发展的成长阶段;治理整顿、瘦身强体的成熟阶段。改革开放后,军工企业随即实行军转民,走上“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道路。嘉陵、建设、望江、金城、南方、洪都等一大批军工企业纷纷进军摩托车生产领域,使摩托车原有的“星火”企业燎原为改革开放后的集群产业。
改革开放前期,摩托车发展也倍受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和重视,其管理也被国家提上日程,成立了国家摩托车行业办公室挂靠兵器部,由兵器部牵头(后划归中汽总公司管理)制定了“七五”规划,从此开展了紧锣密鼓、有条不紊地工作。从生产制造到产品质量检测,从技术引进到合资合作,从摩托车发动机、化油器等6个行业组的建立到19家定点生产单位、24个生产企业的确定,从摩托车质量监督检验所的建立到国家级摩托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以及全国摩托车标准化网的成立,从摩托车出口规划到中国摩托车行业出口商会的成立,以及全国摩托车经济技术信息网创立和《摩托车》、《摩托车信息》、《摩托车技术》的创刊等等,都倾注了老一代摩托人的满腔热忱和大量心血,为我国摩托车行业发展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基础工作。
1993年底,摩托车行业管理交由国家机械工业部(后改为国家机械工业局)负责。摩托车行业协会随之应运而生,开始“摸着石头过河”,起着政府部门与企业间桥梁与纽带的作用。1994年,国家颁布实施了首部《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为摩托车发展指明了方向,助推了摩托车工业上量上规模发展。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公告》管理由国家经贸委负责,“3C”认证由国家质监总局和国家认监委负责。由于体制的转换,改革开放进程加快,行业发展已成燎原之势。与此同时,管理难度增大,管理职能交错,一时难以落实到位,大量企业开始涌入,争相上马生产摩托车,远远突破了24家生产企业的限制。此间纳入国家(先《目录》后《公告》)管理并亮相报表的在产企业数,1995年为90余家,2000年达到近120家,如果加上大量《目录》外的“超生游击队”,曾有报道称之为三四百家厂点。子公司、孙子公司频繁衍生,异地生产大量出现,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价格战年甚一年逐步升级,甚至将战火引燃出口市场,导致行业散乱低差非常严重,假冒伪劣十分猖獗,市场秩序一片混乱,行业管理面临巨大挑战与考验。
2003年,摩托车管理划归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国家发改委)。那时,纳入国家《公告》管理并亮相报表的在产企业数已高达135家(不含集团下属子公司或分公司),为历年之最。2003年调整摩托车出口退税政策,由17%下调至13%。2004年,随着摩托车市场竞争的加剧,行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国家在原《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的基础上,制定颁布了《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为摩托车产业科学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是年,国家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击地方保护和假冒伪劣不法行为,对企业进行生产一致性抽查,对违规进行严厉处罚。2005年初,国家发改委发布二则公告:一是撤销28家未通过生产准入考核的摩托车生产企业,撤销企业的相关产品自2005年6月30日起不再作为车辆产品注册登记的依据;二是封杀100多家摩托车企业的2100多款摩托车,涉及的摩托车几乎覆盖了国内所有摩托车生产商,范围之广前所未有。此举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被媒体称之为“摩托车业大开杀戒,开始大刀阔斧动真格了!”2005年7月1日,国家强行提高技术门槛,全面实施欧Ⅱ标准,推动了摩托车产业技术升级。2006年1月,国家商务部等5部委公布《关于规范摩托车产品出口秩序的通知》,对出口摩托车实行市场准入管理,整顿出口市场秩序,使摩托车出口市场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出口运行质量效益得到显著提升;同年4月1日国家全面大幅度降低摩托车消费税率,并出台实施了一些新技术标准。2007年7月1日,摩托车出口退税率再次下调4个百分点,下降至9%,这一杠杆举措,并未使摩托车出口量减少,反而还有较大增加,说明国家采取这一宏观调控政策是正确的。2008年7月1日再一次提高技术门槛,全面实施“国3”(相当于“欧Ⅲ”)标准,这必将再次推动摩托车产业升级,提高全行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2004年至今,在产企业数由133家下降到115家,总体呈下行之势,行业步入“瘦身强体”轨道。无疑,这是国家近几年来采取一系列宏观管理的重大举措,让摩托车行业管理从行政手段、人为干预转向法规制度、技术标准杠杆调节引导,竞争行为从混乱逐步走向规范,竞争秩序从无序逐渐走向有序,稳健进入良性发展,推动了产业进步。显然,这是国家主管部门和全行业坚决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技术创新型、资源节约型企业,走又好又快发展摩托车产业的重大成就,对推动我国摩托车实现强国梦想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创新开发得以提升
排量车型多元发展
在全行业技术引进——仿制——合作研制——自主创新的开发进程中,国有摩企无愧为奠基石。他们一次又一次花巨资引进了一款又一款的新品技术,往往还未来得及消化吸收,不经意间便被一些民营摩企的“短平快”“开发”战术捷足先登、闪电上市。一时间,仿制甚至抄袭、剽窃之风盛行,什么五羊款、铃木王款、泰本田款、凌鹰款、大白鲨款……市场随处可见,千车一面,杂乱不堪。相当一段时间里,摩业邪风压倒了正气,抄袭剽窃阻止着行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前进的步伐,给引进技术的国有摩企以重创,给潜心开发新品的摩企以沉重打击。这种混乱的市场局面从上世纪90年代前期一直持续到本世纪初,也就是随着中国加入WTO,加强对知识产权的重视与保护后才出现了新品开发“柳暗花明”的新时期。在整个产品设计开发的进程中,科研院所与企业产品技术的结合不断加强和完善,骨干企业的科研机构不断健全和提高,软件和硬件不断充实与增强。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建设”第一个创建摩托车行业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开始,全行业至今已发展到近10家;获中国驰名商标品牌10多个;获中国名牌产品(100CC以上)品牌荣誉7个。国家倡导多年的产学研联合、自主创新开发才真正起航并切实开始付诸实践。从20多年中小排量的技术引进、制造到2005年以嘉陵600ml大排量为代表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摩托车行业已经进入到自主创新研发阶段。中国摩托车研制也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以代步为主的50ml骑式车(老白干),逐年发展到60ml、70ml、80ml、90ml、100ml、110ml、125ml、150ml、250ml、750ml和>750ml,兼有坐式、弯梁、太子、越野、公路跑车等多型式多品种的摩托车;从低排量、低档次、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发展到中大排量、中高档次、较高技术含量和较高附加值的摩托车;从两轮车、三轮车发展到全地形(ATV)的四轮车和正在孕育着的八轮轻型车;摩托车发动机从燃油发展到电喷、电动,从风冷发展到油冷、水冷,从单缸发展到双缸、多缸;摩托车外观设计也由单调呆板发展到丰富多彩、时尚雅致。这些车型品种,都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增长,以及国家技术标准的不断升级而逐步向前演绎推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