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游66号公路:出芝加哥记
直到上路前,美国66号公路对于我们来说其实仍然只是抽象的概念而已,但我们心中的信念是:只有穿越腹地,才能见到真正的美国。翻开《孤独星球》旅行指南(Lonely Planet),会读到这样一句话:“想要沿着66号公路而行,你得成为一个业余的侦探。你常常会碰到经年不断的路线、径直通往农田的死路、被风滚草淹没的沙漠残余路段、经历粗糙且不满车辙痕迹的路况。”后来的事实验证了上述每一个要点,但有时候这种“恫吓”就像是经过乔装的诱惑。
2013年5月10号,我和太太降落在亚特兰大机场,开始了62天时间、穿越26个州的美国公路之旅,从东海岸到西海岸,驱车12000英里(约两万公里)。66号公路之旅,是这次旅行的一部分,从芝加哥开到洛杉,我们总共花了14天。
66号公路起点路牌。
66号公路有“母亲之路”的别称。1926年开始修建铺路、1985年被从公路系统中删除;从芝加哥到洛杉矶、经过八个州、三个时区;全长2448英里(约4000公里)……。除了这些数字,我对这条路的具体印象,也许可以算上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的小说《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里沿着这条公路迁移的人们?还有皮克斯动画片《汽车总动员》(Cars)里这条路旁被遗弃的小镇?或许还可以加上一些零星的公路电影的片段、旅游杂志的图片?仅此而已。
如今这条路已经改名66号历史公路(Historic Route 66),更多层面是作为文化景观而存在。对于美国人来说,这条路是不远的历史;对于外来的旅行者来说,这条路则是未知的旅程。但就像旅行指南网站wikitravel上说的,无论是谁,“66号公路都代表了这些理念:自由、向西部迁徙、以及美国中心的孤独感”。
作为14天66号公路全程之旅的开始,把车开到写有“起点”(Begin)字样的路牌下再出发,似乎是必须的仪式。这个路牌从1926年以来,随着芝加哥城市的发展有过两三次小的变迁,如今位于亚当街(Adams Street)东端,芝加哥美术馆的街对面。在这块路牌能被伸手够得着的高度以下,贴满了全世界各地旅客带来的粘纸。这里地处芝加哥的商业圈大环线(Loop),四周高楼林立,是游人必到的地方。
前一天,我们从高架立交上接近芝加哥时,一组壮观的摩天大楼天际线由远及近出现在眼前,极像是人造山脉。美国作家罗伯特·M·福格尔森(Robert M. Fogelson)在《下城》(Downtown)一书中纪录百年前的一位记者这样描写芝加哥:“向上伸出的檐角光芒四射,那景象不亚于白雪覆盖的阿尔卑斯山放出的光芒”。
读到这句话,会让人联想起1871年10月8号开始的芝加哥内城火光冲天的情景。那场著名的大火整整烧了36个小时,有300人丧生,九万人无家可归,有五分之三的建筑化为灰烬。有一种传说是这场火灾是一头牛踢翻灯笼所引起,至今仍无定论。那是一个多风、干燥的秋季。当时芝加哥的建筑几乎都是木质结构,为了精美的雕刻和外饰,他们把人行道都用木材包裹起来。
这场大火催生了建筑中的“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人放弃了木质结构,开始采用钢架结构。大火过后不到六个星期,就有300多座大楼开始建造。15年后,全世界第一座摩天大楼落成。为了在有限的地区和时间内重建城市,芝加哥的建筑师们暂时放弃了传统的建筑美学,设计了一批钢架结构、横向大窗、简洁立面的高层建筑。“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路易斯·亨利·苏利文(Louis Henry Sullivan)此时提出了“形式追随功能”的理念。另一位建筑大师丹尼·伯南(Daniel Burnham)为这座城市提出了“只做大规划”的口号。这些几乎决定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芝加哥的城市格局。所以有一种说法是,1871年的大火是对芝加哥的“隐秘的祝福” 。
对于今天已经习惯用GPS来导航的外来者,来到芝加哥的市区,钻进密集的摩天楼之间,必定会手足无错。卫星信号无法穿过狭小的街道上空被接收,GPS只能一遍一遍地报错、重新定位、搜索新路径。我们从66号公路起点处出发,沿着亚当街一直向西,开上一阵才能摆脱这个“隐秘的咒语”。
然而现成的GPS导航系统在66号公路之旅中又是无用的。无用是因为它太实用了,只会千方百计地将你导向现有的高速公路,以最快速度或最短距离的计算方式将你带到达下一个目的地。
于是我们不得不寻找别的方法。一是使用为旅行者提供的纸质公路图;二是wikitravel这样一些网站上详实的路径描述;三是将特制的66号公路电子地图置入到GPS系统中。看起来后者是最便捷的,但遗憾的是我们使用的GPS机器和该电子地图不兼容。而依循纸质地图或文字描述来开车,我们掂量自己已经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最后的解决方法,是在手机上下载一个叫做“Road tips 66”的APP。这是一个电子地图,以红线标出历史上的66号公路所在,卫星可以将汽车定位。坐在副驾驶位置的人时刻盯着手机屏幕上车的位置,指挥开车的人直行或拐弯,确保车行驶在红线上。我们称之为:人肉导航。
这个软件还有一个功能,是以绿色图标指出公路沿途或周边值得留意的地方:各个景点、旧餐厅、老加油站、汽车旅馆、以及鬼镇。所以,一路上我们以“小绿点”统称这些地方。——“前方有小绿点”,开车的人得到提醒之后,就开始减速,准备停车下来看看。我们差不多以这种方式,行驶了四千公里。
从起点开出之后,第一个著名的“小绿点”,是一家叫做路·米歇尔(Lou Mitchell’s)的餐厅,这家店开张于1923年,比66号公路修建还要早上三年。据说在当年,有很多人是吃了这家店的煎蛋卷和甜甜圈才踏上西进之路的。这样古老的餐厅几乎遍布整条66号公路。而我们则上路心切,临时将第二天清晨出发的计划,改在了当天的下午,结果去到路·米歇尔时,已经过了这家早餐店的营业时间。
既然车已经停下来,就走到隔壁街区的联合车站(Union Station)去参观。这座火车站曾经出现在美国悬疑大师布莱恩·德·帕尔玛(Brian De Palma)著名的警匪片《铁面无私》(The Untouchables)中:一辆婴儿车在枪战中从车站台阶上滑落,这是向前苏联导演谢尔盖·爱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的默片《战舰波将金号》中“奥德萨台阶”的场景致敬的段落,令影迷印象极深。事实上,我个人对芝加哥的第一印象就是来自这部影片,觉得这座城市里出没着罗伯特·德·尼罗(Robert De Niro)扮演的艾尔·卡彭(Al Capone)式的黑帮大佬。走进联合车站之后,才发现现实和电影相去甚远:那段著名的车站台阶在电影中显得又高又宽,但事实上要狭小低矮多了。
这个著名的火车站启用要比66号公路修建早一年。此后的14天路程中,我们逐渐发现这条公路实际上始终跟随着自东向西的铁道。
我们从亚当街左转上Ogden Ave,往南一直开下去就是出芝加哥的方向。这条大道经过市郊西塞罗(Cicero),这里曾经那位禁酒时期最著名芝加哥黑帮艾尔·卡彭贩卖私酒的运营基地,现在也还保留着一些上个世纪五、六时年代建筑,比如几个汽车旅馆。但总体而言,这条大道已经和美国其它大城市的郊区没有两样了,每隔一段路程就会出现:大型超市、快餐店、二手车大卖场。
离芝加哥这座“风城”越来越远,建筑物开始变得低矮、稀疏。道路显出道路本来的面目,让我们逐渐有了“终于开始66号公路之旅”的感觉。在傍晚矫饰而精致的光线地鼓动下,我们寻觅路旁有怀旧气氛的建筑物,随时停车,带着新鲜的热情下车拍照。
在一个十字路口,我们正举着相机围在一家老旧的汽车修理厂门口。有位男子正好出来锁门,见我们对这栋建筑如此感兴趣,很正经地问我们是不是想买下这座房子。在我们摇头说只是路过后,他没再多说一句,转身消失在街角。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希望的火光迅速熄灭,我猜这家萧条的店铺一定早已成为他人生的牢笼了。
车一直往西南方向开,晚上我们计划投宿前方乔利埃特(Joliet)城外的汽车旅店。在经过一个叫做Countryside的地方之后,66号公路有很长一段已经成为现在的55号州际高速的路基。过去的时光,已经被风驰电掣在高速上赶路的车辆压在车轮下面。这种想法,忽然和刚才那个男子失落的神情呼应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