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部分二、三线摩托车企业现状初探
中国摩托车行业的发展及现状值得关注,特别是对于日子过得比那些一线品牌和知名品牌企业更为艰难的二、三线品牌的摩托车企业,更值得关注……
兵临城下
据2003年、2004年中国摩托车行业的一些统计资料显示,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和整合力度的加强,中国摩托车市场的集中度更加凸现,2004年上半年,中国摩托车行业排名前15名的企业,当然多是拥有一线品牌的知名企业,他们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70%以上。简而言之,还有至少一百多家、其中绝大多数系二、三线品牌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不到30%。
与此同时,国家相关部门为规范摩托车生产经营秩序,促进中国摩托车产业结构调整,防止重复建设,保障消费者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而在中国的摩托车行业中,全面实施了中国强制(3C)认证和国家《摩托车生产准入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按照这两个行业新政规定精神,截止2004年上半年,全国只有24家企业一次性通过、29家企业分期分批通过了“生产准入”和“CCC”强制认证。当然,这个24家和 29家中,绝大多数仍然多是拥有一线品牌的知名企业。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全行业有近200家成车生产企业,到2004年年底,按最为保守的说法,起码有40多家不能通过“3C”认证和“生产准入”认证,当然,这其中指的自然多是二、三线品牌的企业了,这意味着这些企业即将在摩托车市场销声匿迹,退出摩托车生产行列在所难免。
除了行业新规和市场集中度的加大,对中国摩托车企业,特别是对于二、三线品牌企业的生存空间带来了重大的压力外,2003年—2004年,这两年钢材价格的上涨,也使得这些企业面临着雪上加霜的困境。
2003年以来,摩托车整车生产企业正面临着一场空前的全行业危机。处于行业价值链中间的摩托车整车生产商,面临着原材料成本大幅上升和产品持续降价的双重压力。据了解,在这两年中,摩托车行业的主要生产原材料如生铁价格每吨上涨了85%,焦炭价格每吨上涨了70%,铝材价格每吨上涨了18%,镍板每吨上涨了60%,钢材普遍涨价20%-30%,橡胶普遍涨价30%以上,包装材料上涨20%以上。此外,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导致摩托车的一些化工原材料如PP件、ABS等材料价格也有报攀升,塑料普遍上涨20%以上。此外,摩托车行业多年的价格战已经使利润空间很小。这些综合因素导致摩托车整车企业消化成本上升的空间极小。
面临三重压力,重庆二、三线品牌企业,陷入了兵临城下的困境。
在这三大巨力中,最致命的当数“生产准入”了。“准入”过不了“关”,其它两个压力也就不存在了。
面对“生产准入”门坎,人们众说纷纭:
“如果通过不了,一些摩托车企业要么关门,要么转行。”这是国内一家主流财经媒体得出的结论;
“一些不具备规定的生产、研发条件的厂家,将在这次的生产准入检查中落马,这是来自政策规定上的一次集体跳栏。”长期关注摩托车行业的一媒体记者如是说;
“有人胜必有人败,有人赢必有人输。共同的市场,相同的蛋糕,你分得多,我就分得少。那些因为分得少而没有利润的企业,必然会自动淘汰。”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说;
“国家有关部门这次是下了很大的决心的。只有这样,才能使行业混乱的局面得到改变。通过提高门槛的形式,使一些没有实力的企业淘汰出局。这次将严格按照标准来,不符合标准的就不能通过,说什么也没有用。”一名来重庆参加“生产准入”检查的某官员说;
“关于生产准入,这是国家的规定,每个企业都必须遵守。重庆现在的摩托车企业都是经过多轮竞争之后生存下来的,基本上都具备着很强的实力,因此,应该说比其它板块更有优势。当然,也可能淘汰几家。”重庆市摩托车行业协会的一位负责人如是说;
“这其实也是一个试金石,在行业利润如此稀薄的情况下,可以看出哪些企业是想把摩托车当事业做下去,那些企业是想投机的。”重庆市经委谭晶宇处长如是说;
“如果没有通过的话,还有半年的整改期,这期间可以继续生产。但是,如果半年之后仍然没有通过,则不能继续生产了。”重庆市经委的另一位人士说;
“对于我们具备条件的一线品牌企业来说,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对于行业来说是有好处的,它使行业得到了进一步的整治与规范。”一重庆知名企业的董事长这样说;这句话代表了重庆几家大型摩托车企业的心声,他们认为“如果真的按标准来,对大企业是有好处的”。
从上述表态中不难看出,三大压力下的重庆摩托车二、三线品牌企业真的遇上了麻烦,这就好比一个身体健康的人和一个身体虚弱的人,同晨面对一个疾病一样,健康者容易挺过去,而虚弱者就得付出高额的医药费,其中除一部份能康复外,有的也难免“夭折”的命运。
三大压力让重庆二、三线品牌的企业面临着一个生死抉择,特别是先风、双庆、立丹等几家企业,更是处在了风口浪尖。
按照国家生产准入条件,当时的双庆硬件条件根本不符合标准,而且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也不容乐观,在2003年,就传出经营困难的消息,为了节约成本,甚至一度将销售公司撤销,从所租的办公场所退出。在这之前,双庆甚至连广告费都无法支付。双庆不能通过“生产准入”就在所难免了。
先风情况如何?1993年,时任先风董事长的肖正武投资1200多万元在渝生产摩托车挡泥板,当时号称全国最大;2000年,肖正武采用贴牌形式,开始做摩托车整车出口贸易;2002年10月,肖正武投资3000万元,在重庆市九龙坡区盘龙村,注册成立年产销量可达4.7万辆,年销售额可达1亿元,产品主要销往农村的重庆先风摩托车有限公司。经过2年多发展,先风摩托已获8个摩托车整车专利,成为重庆三线品牌中的佼佼者。
先风的辉煌,先风的成功,源于为他们创造了骄人业绩的2003年。这一年,他们借助专攻农村市场的准确定位与过硬的产品质量横扫大江南北,其一轮接一轮的“高质低价”的市场攻略势不可挡。而且这种渠道进攻只是2003年先风攻势的一部分,与其相配合的是诸如“质量万里行”、“勇攀珠峰”,以及铺天盖地的农村墙体广告等,在宣传造势上所构成的高空轰炸,此两者相得益彰,使得重庆先风在2003年风光无限,形势一片大好。
然而,风光了一年的先风,在2004年,因人才的因素而引发的企业内部管理的混乱,使先风在这一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导致了先风“如同一个卡车司机开着一辆新式坦克横冲直撞。面对前方已铺就好的平夷大道,它却一头栽进了路边的浅沟里”的溃败。
问题比先风企业溃败更为严重的是,业内人士从先风的失败中得到了这样的警示:“先风的失利可能只是一个信号,表明三线摩企的生存空间正在逐步缩小,如三线摩企不吸取先风摩托的教训,难免会遭遇先风摩托一样的处境”。在以后的一段时间中,尽管银翔集团也曾想通过努力“重塑先风”,但是收效甚微。2005年11月19日,曾在2004年自曝资金链断裂的先风摩托,其生产线资产被重庆信托拍卖行以17.375万元底价拍卖;
曾稳坐重庆三轮摩托车制造老大交椅,在2000年与力帆、宗申平起平坐为中国500家最大民营企业之一的立丹集团,2003年,通过挂靠广西玉林桂达摩托车,曲线进入摩托车生产领域,鼎盛时期三轮车年产量达1万多辆,成为当时重庆三轮车制造老大的立丹集团,因不堪重压,于2006年3月19日痛下决心,将一条当年花了28万元购买的生产线,以7.6万的价格忍痛抛售而宣布退出了摩托车行业;
宗庆摩托车也与立丹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停产清算;
重庆涪陵摩托车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滑稽戏陵牌摩托车,被国家“生产准入”拒之门外,成为重庆市第一家真正被除名的摩托车品牌和企业。
业界分析,由于规模小、资金少,重庆的二、三线摩企正面临严峻考验。在前几年的CCC强制认证、国家生产准入之后,从2005年起实施的欧Ⅱ排放标准、一车一证等行业新证,再加上原材涨价等综合因素的打压下,让二、三线品牌企业日子举步维艰。
顽强打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