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重建十大方案亮点多 可能建成步行城市
昨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距离512大地震已经整整两个月了。来自美国、日本、马来西亚、法国、瑞士等地的设计规划机构(联合体)和我国相关机构的代表汇聚青城山镇,在“都江堰市灾后重建规划概念方案”方案介绍会上,亮相一个个精彩规划概念方案。据了解,10家规划设计单位或联合体经过实地勘察、走访后,全部完成了设计方案。本报特披露、编辑每套方案中的亮点,与关心都江堰灾后重建的读者分享。
昨日,建设部规划司主要负责人参加了方案介绍会,今日上午,还将举行专家讨论会,对10个规划概念方案研讨论证。之后,专家将整合这些方案上报成都市政府。
亮点:城市功能
把都江堰建成个“步行城市”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会上,来自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代表表示,都江堰应建为世界灾后重建的典范。复兴后的都江堰将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中华历史文化名城、国际风景休闲度假旅游城市、成都都市附中心城市、城乡一体化的宜居生态城。
设计方案分为空间、经济、社会、文化、生态5个角度。其中,空间为安全紧凑防灾生活圈;经济为风景休闲度假创意文化产业商贸“场镇”;社会为社会公平、自助互利,以工代赈;文化为世界遗产保护城市文脉延续川西风格延承;生态为山水林城、生态承载能力人与自然的和谐。
方案还建议,重建应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步行城市。而在土地利用方面,要建设紧凑城市,土地利用强度适度增加。此外,他们还强调突出城市的旅游功能,分组团分功能建设;建设慢速步行系统,加强度假型旅游。
亮点:避震建设
城里建个防灾公园如何?
奥雅纳工程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他们设计了城市防灾公园,规划了城市避震疏散系统建设,可持续生态发展规划,并建议实施灾后重建实施机制———设立灾后重建局,该部门预计在重建的6年时间里发挥作用,在完成重建后解散。
设计方案中还称,要通过可持续生态城市规划,不断创新,同时优化城市中的环境、社会和经济等要素,打造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一个产业与环境协调、人与自然和谐、资料节约、环境友好、社会融洽的未来城市。
他们认为,地震给都江堰市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面对自然灾害,人们表现出的是重建家园的勇气。而重建的过程同时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挑战和机遇。在受损地区重建设和新城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引入生态城市的发展理念。
亮点:交通规划
这里不需要红绿灯和停车
马来西亚AKIPRIMA设计单位
“都江堰城中心将环绕博物馆和艺术中心,沿水岸边可以从四个方向进入中心城区,这里将没有红绿灯,交通通畅。”AKIPRIMA设计单位代表在会上称,他们在建筑中融入中国元素,西岸建造长约3公里、世界上最长的巨龙形态的观光游览车,设计可以容纳20万市民和10万游客的巨型建筑,新城建成将历史性地创造10万个旅游业的就业机会。同时,该机构代表还提出开发利用新城绿色能源———利用岷江沿岸风动力能源,还有在河岸边开阔地的建筑上安装太阳能利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