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高速发展的中国户外用品行业未来方向
从国外品牌与外贸产品两极充斥的产业初期,到现在的国内品牌与国际品牌共舞、专业户外与泛户外并生,中国户外用品行业以跨越式的姿态在加速前进。2009年2月20日,中纺协户外用品分会(COCA)对外正式发布《中国户外用品市场2008年度调查报告》:2008年,全国户外用品零售总额达到36.5亿元人民币,比2007年同期增长53.3%;全国户外用品出货总额达到21.8亿元,同期增长54.6%。有业界人士指出,未来3-5年,中国户外用品行业仍将保持着过去十年的发展势头。
产品设计:科技低碳 时尚 丰富
飞速发展下,中国户外用品行业却存在着规模与质量的失衡问题,专业人才的缺失、渠道的不完整性、无序的竞争以及研发生产环节的脱节等,都是中国户外用品行业未来发展潜伏着的忧患,其中,产品研发与设计是两大软肋。因此,产品将是本土户外用品品牌格外重视的投入版块,从探路者投资并扩建研发中心,便可见一斑。
由于户外运动的特殊性,所装备的产品对科技、功能的要求比其他鞋行业品类更高,何况近几年无论是皮鞋行业还是运动鞋行业,融入科技含量的功能鞋成为各大品牌的主要诉求点之一。因此,科技含量的高低极有可能成为评判户外装备产品专业度的重要标准之一,但需强调的是,在科技功能性基本相当的情况下,人性化设计的户外产品更容易引起消费者的兴趣,多功能、简单易用将是户外用品设计特点的主流趋势。
除了科技功能的重要性在逐步凸显,“低碳”亦成为户外装备的基本指标。时下,低碳理念盛行,低碳健身作为一个新鲜的组合概念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而且户外运动本身就是一种亲近自然、享受休闲的“低碳”生活方式,因此低碳环保的户外装备也逐渐成为时尚人士的必备。在2010年第六届亚洲国际品牌体育用品及运动时尚博览会上,融合了低碳理念的户外产品更是频频现身,许多品牌都将可回收材料、再生材料、有机棉、天然材料等作为户外产品的主要设计元素。
户外产品的另一大趋势则是泛户外流行带来的的产品线的延长及产品时尚度的提升。不再局限于专业人士使用的户外产品,被更多的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消费人群所接受,中青旅首席执行官表示,在未来3到5年内,在经济形势不确定的情况下,旅游者将更加注重自助游、休闲游和体验游。因此户外产品也逐渐向关注时尚性、实用性和关注大众的方向发展。探路者公司董事长盛发强也曾表示,3年后家庭露营将成为大众户外运动的主流,因此探路者将来的市场重点会与家庭露营结合起来。户外运动的大众化和普及化,使得户外装备产品的种类将更加丰富,一些品牌或户外大型实体店中的,除了服装、鞋帽、背包、帐篷等传统装备外,延伸产品将逐渐增多,以满足更多消费者的户外需求。
产业资源:品牌化规模化 普及化
户外运动产业的发达标志是能够提供市场需要的各类产品,并且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条。仅就户外活动和比赛项目而言,便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比赛规模小,活动层级低、价值小,缺乏精品活动和品牌赛事,全国性的活动比赛虽多,但影响力较小,参与人数有所局限。这些都导致户外活动比赛无法有效满足现有户外运动爱好者的需求;何况,户外活动和比赛项目仍是本土户外品牌主要的营销载体,“载体”性能不佳,也挟制了户外品牌营销的广度和深度,导致企业的营销手法仍多以赞助、冠名、提供装备等传统方式为主,赛事资源的价值得不到充分发挥。此外,活动比赛的规范性和有序性也有待加强,积极培育品牌赛事,扩大赛事规模,甚至可以将部分赛事引入学校、企业等,也有助于品牌赛事的普及和推广。借助赛事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将是企业与协会组织接下来需要重视并着力解决的一项工程。
除了活动赛事等相关产业资源的深度挖掘,户外俱乐部作为我户外产业发展的主要生力军,也存在着一些发展瓶颈,需要业界人士合力解决。何况,有些户外品牌制造商及零售商,将俱乐部作为品牌推广、产品销售、互动营销的主要据点。户外运动俱乐部的重要性及其发挥的作用将会日益凸显。随着出游人群对活动质量和安全保障要求的提高,户外俱乐部的运营市场也将随之不断壮大。因此户外俱乐部要积极整合资源、扩大规模和业务范围,不断提高盈利能力和竞争优势。如果企业或零售商暂时缺少财力、人力与精力来组建自由品牌的户外俱乐部,也可以多与户外俱乐部“结盟”,借其平台开展品牌营销活动,也未尝不是一条捷径。
品牌阵营:多极新生 联姻
国内户外用品行业市场的发展,以国际品牌的渗入为起源,在国际品牌的带动下,本土品牌不断摸索、模仿,逐渐撑起了国内户外用品市场的半边天。可以预见,作为本土品牌的启蒙“先师”与竞争对手,国际品牌对中国户外用品行业的影响将不断地加大。
世界顶级品牌、欧美中高档品牌凭借着雄厚的资金实力,在中国市场抢先铺开了销售渠道以夺取市场份额。例如,哥伦比亚首家上海旗舰店于2008年12月开业,如今,哥伦比亚在中国已拥有了300多家网点。建立规模庞大的销售网络基础之上,国际品牌又以中高端的价格、先进的设计与材料,丰富的产品线,俯视中国本土户外产品,并且在特殊产品上有着固定的专业消费群。留给国内户外品牌的只有压低价格、走低端路线的无奈手段。虽然这一定位更符合中国的大众消费国情,但也极易陷入无序的低端价格竞争,导致本土品牌的内耗。
面对国际品牌的高举高打,国内品牌在经历了模仿常规户外消费品的初级阶段之后,在产品线的扩张、产品款式设计研发等硬实力方面都在迅速地强化。大众渠道中像探路者、奥索卡,户外渠道中的服装品牌像SHEHE,KILAS等,鞋类品牌像HBN等都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国际面料商GORE品牌在中国市场上也渐渐开始培养国内客户,而一向以严谨和稳重着称的德国SYMPATEX也不甘坐失和中国品牌制造商的合作良机,世界著名展会ISPO及亚洲户外展等也对国内品牌伸出了双手。
越来越多的本土户外品牌新生力量诞生并崛起,甚至一些综合性的体育用品企业也加大了户外运动产品的产销力度。例如匹克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匹克户外运动产品在全线产品中所占的比例,近两年呈上升趋势,目前户外运动产品占其产品总数的5%-8%,包括了户外运动鞋、风雪衣等产品”。定位于时尚运动的七匹狼体育品牌,户外运动产品比重近年也同样有所上升,“目前户外运动系列占所有产品的5%左右,满足一般的户外休闲需求,加入时尚元素的户外产品的市场销量也不错。”七匹狼营销部介绍道。据业内人士介绍,5%-8%是目前各大运动品牌在户外系列产品方面的普遍比例,以迎合消费市场对于户外运动的增长性需求。与国际户外运动巨头“联姻”也是目前本土户外用品企业提升品牌号召力、产品研发力以及迅速打开销售通路与市场的一种选择。例如,李宁和法国AigleInternationalS.A.以各占50%股份权益的合作形式,成立艾高(中国)户外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负责在中国生产、市场推广及销售Aigle品牌的专营户外运动及休闲服装和鞋类产品。作为“美国骆驼”少年越野装备中国大陆市场的独家代理,明伟鞋服有限公司也将成为中国第一个为青少年提供专业户外越野装备的企业。乐登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是泉州较早生产户外运动产品的少数企业之一,如今经营的旗下品牌已达到4个,分别是来自美国的“骆驼”、“欢腾”以及来自意大利的“袋鼠”和英国的“圣弗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