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户外安全经验
每次去山里,我都想尽可能早点出门,最好还是天完全黑,免得被熟人撞见我背着大包的摸样抓住我质问一番:“又去哪搞野外生存?”——常常前几年一说到户外旅行就老是和“野外生存”扯到一起,也许是电视上什么“生存大挑战”之类的节目放多了,书店里“野外生存“之类的书也卖的贼火的缘故。说实话“野外生存”这个词可真是给抄滥了,在我看来绝大多数人包括我在内不过是想避开人海徒步旅行而已,对吃野果盖树叶的玩命没太多兴趣,不过俗话说夜路走多撞见鬼,一不小心被老天爷捉弄一下也会吃不了兜着走,稍微了解一些应急技能,也许以后哪天的确有可能用上。
1、迷路
“天啊,我该往哪走!”
如果只是想体验一下山野的生活,大多数情况下也许会有向导给你开路,砍开路边的荆棘,给你前方的信心和保证,告诉你该走岔路的左边还是右边,总之只要能看到他的脚后跟,你就可以高枕无忧,可也许也有很多人和我一样,不喜欢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喜欢随心所欲的随意和从容,不喜欢这个世界早已安排好的宿途,喜欢前方路途的未知数,那么,迷路就会成为你脑子里一个夹杂着恐惧、刺激、绝望、勇气、的特殊词语。从秦岭地区历次山难事故来看,由于迷路所直接导致的户外悲剧要占70%强,近年发生的就有:1991年5月,咸阳彩管厂一行6人自太白南坡下山时迷路,死亡3人;1996年7月,西安两人在南坡凉水井附近迷路,摔死一人;2001年10月,7名南开大学学生于南坡迷路,1人坠崖身亡;2002年5月,上海青年华峥嵘于南坡迷路,冻饿而死………………..等等,可见秦岭的特殊地貌及茫茫林海并非浪得虚名,稍有不慎便后悔晚矣。也许你会想到指北针,不过站在实地你就会明白,相对于沙漠/平原/海洋来说,如果没有大比例地形图的配合,那么它在山林中的实用性极其有限,而国内出于保密原因,大比例地形图一般人难以获得,即使是拥有了等高线图,也不是两点连一线那么简单,必须拥有扎实熟练的地形学功底,有基本的读图识图能力,而这个能力的培养,不是纸上谈兵或一朝一夕能轻易获得的。也许你会想到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但如果你对其稍加了解便会发现,如果没有相关电子地图或大比例地图的配合,没有前人的GPS数据参考,那么,它所能起的最大作用只是完整记录所走过的线路轨迹,以保证你能安全返回。既然迷路是如此可怕和危险,那么最好把它扼杀在摇篮之中。关于秦岭的荒山野路我想前面已经描述的够详细了,当你的知识和判断力随着经验逐渐增长时,做为赌徒的你胜算也会越来越大。但在最近的一次旅行中,在一条很熟悉的路线上,我还是险些迷了路,起因是大雪将草甸整个覆盖,而这时不知从哪里又冒出一串脚印,下意识的跟着脚印走,很久才感觉路线有误,幸好天气不错,对地形也有大概了解,第二天又摸回到了正路。所谓大雪封山,自然的威胁就在于此,如果雪不算深,一般来说能看出在路基上形成的凹槽,但如果积雪没膝,那么所有路的痕迹几乎都会消失的无影无踪,只能通过林中树木间的空隙或折断的树枝来判断哪里可能是人经常通过。如果刚好是在草甸或石海上,那么指北针就可以适当的发挥作用,根据周围的山势,判断大致的路线。如果不能把握正确的方向,那么最好停下或者下撤,在回头的过程中,记得不要和上来时的脚印相重复,复杂的情况下重叠的脚印会搞晕自己所走的方向。我遇到的最最糟糕的情况莫过于大雾中在积雪盈尺的跑马梁上穿行,雪地和雾色浑然一体,草甸平坦没有起伏,所有路的痕迹都无影无踪,上下左右东西南北的概念统统消失,只有借助挂在脖子上的RECTA指北针,按照即定的方向盲走,间或透过雾开的瞬间修正一下方位,好在那一带地形并不复杂,就这么跌跌撞撞走完全程。运气好的时候是这样,但是如果运气不好,最有经验的山民也会迷失方向,赌徒也会有输光的那天,那么,当迷路已经发生时,该学会拯救自己了。
图 190 用自制的防水地图配合指北针判图
第一阶段:假设你突然发现不知该往哪走。
从几起迷路事件的分析中,不难看出,当事人都是在试图寻找可能存在的小路或误判地形时发生惨剧,客观环境背景都是在黑夜或坏天气里,我们现在无从知晓为何当他们发现自己置身于险境时没有选择后退或就地宿营等待,也许是侥幸心理或者盲目的乐观和自信占了上风,也可能是因为他们由于种种原因没法找到来时走过的路。由于没有带向导的习惯,所以迷路在我个人也是家常便饭。2003年在大峪,尽管我和几位朋友并没有走过某段路线,但由于急着赶时间回去消假,出于轻视和盲目乐观,仍然选择了摸黑赶路。很快就发现在黑夜中辨识这条丛林中逆流而下需要反复过河的小路变的异常困难,幸运的是我的强光手电足够威力,幸运的是我带够了电池,幸运的是当晚天气不错,幸运的是同行的朋友相互帮助配合的很好,否则,稍有疏忽就有可能酿成悲剧。总之,我得出的教训是,为了合理规避不必要的风险,在没有十足把握的路线上,必须尽最大可能避免在坏天气和夜晚行走,并随时做好撤退或就地扎营等待时机的准备,在坏天气或夜晚探路,所消耗的体力和所完成的路程将完全不成正比,在心理上,有必要在出发前就建立思想准备,把侥幸心理和自傲心理压制到最低点,以把危险概率降到最小。当然,纸面上的东西说起来轻松做到难,怎样安全返回或就地扎营就不那么容易做到,你可以用红毛线或自喷漆做路标,红毛线很方便醒目,但在草甸或石海地带无树可挂会完全失去作用,自喷漆可能会有碍观瞻,我个人并不支持这样做,那么,在特定的岔路口或特定的地形,摆放一些特定形状的石头也不失为权宜之计,但最主要的,有必要提醒自己养成在路上不断观察周围的地貌特征的习惯。长期安逸的城市生活也许已将我们的洞察力削弱和麻痹,那么,我要提醒你,行走的过程中,请注意特殊的地貌,合适宿营的空地,特定的水源,河流的宽度和走向,植被的分布等等,注意经常回头,刻意把背后的环境和风景经过大脑加深印象,这样,当你一旦需要掉头回撤时,大脑中储存的记忆断面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你就不会面对完全陌生的世界。当然,线路的记录现在可以交给GPS便能轻松可靠的搞定,但是,在任何环境下,我都坚信,养成仔细观察和警觉的习惯,不光可以帮助记录线路和应急,更重要的,它有助于培养你对山野的内在直觉,锻炼你适应环境的能力,最大程度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任何装备和书本知识所无法带给你的。2004年7月的一天,当与同伴走散的我孤身一人置身于一片陌生的石海中时,突然间天色大变,乌云擦着我的脑袋滚滚而来,狂风夹杂着雨点横扫山谷,尽管路线很明确,尽管我知道所余的食品已不多,但我毫不犹豫的停下来,因为我清晰的记得身后的一处倾斜的岩壁下有可以容身躲避风雨的凹缝,那一夜,温暖而平静。
图 191 搞晕自己的脚印
第二阶段:假设你已找不到回头的路。
尽管你已尽力,可倒霉的你就是没法找到来时的足迹,左边,似乎正确,右边,似乎也正确,你已陷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地,雨雪雾导致了能见度的急剧降低,黑夜让你彻底丧失空间感,周围的环境看起来都差不多。尽管你此时可能时间不多急着下山消假,思念太长急着见到最爱的亲人,粮食不够急着等待补给,筋疲力尽急着找到预计的营地。但是,一错到底的后果将是担负不起的,也许你有好运气成功回到路上,但如果不成功~~~~~~~。最好的办法就是,原地等待天气好转。2001年10月,一南京男子在太白南坡迷路后,就地宿营,天亮后安全找到正确路径脱险。总之,只要基本装备带在身边,充分利用地形地物防风保暖,保持体能,避免失温,必要时扎营等待,在黑夜过去或天气好转之后。你就有了希望,找到附近制高点或空地仔细观察分析,你可能会找到归路,当然这个过程中可别把自己再转糊涂。但如果你倒霉到家晕头转向还是找不到,那么,哪也别去,乖乖呆在原地别动等待救援。还有一个选择——逆流而下,理论上只要下到山谷,必有河流或小溪,顺河岸而下,几乎一定会遇见山中农户,且不用担心水源,如果所处海拔位置不高,水流落差不大,可以考虑这样做。但如果在高海拔这么干,逆溪而下的过程将异常遥远和艰巨,另外,雨季的涨水也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图 192 能分清东南西北吗
第三阶段:假设你已找不到回头的路,装备也已丢了。
这是最悲惨的局面,身体素质和个人能力固然重要,可人不是猴子,装备对我们还是不可或缺的,2002年5月遇难的华峥嵘如果当时没有丢弃背包去找路,那么他生存的可能性要大的多,有食品保持热量,有睡袋和帐篷皮抵挡风寒,最多只会冻伤而已,可是,他没有这样做。所以,时刻把重要的基本装备带在身边,这是登山的基本原则。
图 193 太白峰下的小路
2、野兽
尽管对于人吃老虎而不是老虎吃人的今天来说,在山野中遭受野兽伤害的几率已经非常小了,但每年也确实时有耳闻这些山大王干出一些伤天害理的事,受害者几乎都是正在劳作或采药的山民,关于秦岭里野猪,狗熊和羚牛这些猛兽的一些习性,前面我已把我所了解到的简单说了一下,应付办法大体是切莫惊慌乱跑,稳步缓退,正面躲避几乎是唯一的途径。如果想提早预防,那么边走边吆喝是提醒动物及时走开的一个办法,没有动物是想故意惹麻烦的,尤其是在冬季的雪后以及秋收的季节,动物下山觅食频繁,山道上迎面撞见的几率相当大,让它们及早听到人的动静,大家相互理解,井水不犯河水皆大欢喜,夜间行动也是如此。
经常看到很多人宿营后对帐篷内的安危揪心不已,实际上,从已知的国内外资料看,鲜有动物主动攻击帐篷的先例,如果有,那一定是两条腿直立行走的动物,记忆中的骚扰只有一次,巴戈的帐篷曾被路过的羚牛大PP无意蹭了一下,大吼两声之后便仓皇逃离。对于动物来说,宿营地周围聚集的食物气味实在是难以低档的诱惑,它们可能会围着帐篷打转,试图寻找些残羹冷饭,但帐篷在它们眼里是新鲜的怪物,轻易不敢冒险触动的,当然,山鼠这种无耻的小偷是个例外。这些靠山吃山的家伙嗅觉远比人类灵敏的多,不要指望附近几个山头的“居民们”不知道你的所在,因此如果不想半夜被帐外的碎步惊醒,还是把食物和垃圾都密封好为上策。那种时刻准备着,在脑袋边放把刀枕戈待旦的主意很多时候实在不怎么好,也许可以壮胆,但2001年8月,新疆夏特古道事件中的一名伤者就是被半夜错把风声当成野兽声的同伴紧张过度给扎伤的,可见,人是最凶猛的!
图 194 幽暗不辩方向的森林
图 196 昏头转向的林海
3、失温
有这样一种东西,它始终潜伏于你身边,一年四季任何地点都有可能遇到,杀人于无形之中,它就是失温。死于失温说的通俗点就是冻死,具体点就是由于体温过低造成的一系列生理反应导致个体死亡。理论上来说只要吃的饱穿的暖就可以避免,但具体到山野环境中确实危险至极。
导致失温的具体因素一般有下面几个:外界的恶劣天气、缺乏适当的保暖措施以及体能的严重衰竭。如果碰上三要素中的1条,那么你要谨慎行事,碰上2条,你得准备应急措施,如果3条都碰上了,就考虑后事吧。
天气,秋冬季登山遇风雪的几率很大,夺走你体温的不光是外界的低温,大风也会加速体温的流失,因此通常有环境温度和体感温度两个概念,后者表示在风力、日照、湿度等多重作用下的的体表感受温度,简单表示为体感温度=气温-4*(每秒风速(m/sec))^1/2).我曾经有在雪地中热的穿衬衣的经历,也有过在同样地点夏季穿上所有衣服仍然寒冷的感觉,这些都可以用体感温度来解释。因此,户外服装通常需要强调良好的防风性。如果由于风雪的缘故被困,寻找适当的地形地物阻挡风雪或者搭建帐篷是首要考虑的,如果没有合适的地形可以避风或搭建帐篷,比如是在倾斜的山坡上,那么可以就地使用包括帐篷外帐、雨披、防潮垫、睡袋、背包、塑料布等等手头一切可供利用的东西构建临时的掩蔽空间,哪怕是一古脑的包在身上,也可以最大可能减缓热量的散失,当年如果华峥嵘没有丢掉他的装备去找路,那么也是很有可能利用它们逃脱厄运的,不至于风雪中失温而死。
保暖,对山野来说保暖绝不是多穿几件衣服这么简单,即使在炎热的夏季,在高山上由于失温而冻伤甚至死亡的事例也屡见不鲜。首先必须避免“湿身”,穿着透湿的衣服,在一定风力的作用下,体感温度甚至可以低到0度以下,1997年4月一对情侣遇雨后躲于太白北坡的文公庙,夜间男友被冻死,就是因为当时条件所限无法生火取暖,也没有干衣服可换酿成悲剧。类似的情况我也碰到过很多次,如果买不起昂贵的正品冲锋衣,那么各种雨衣、雨披甚至塑料布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代替,但代价是行走时的不舒适和憋闷,内部会凝水甚至结冰。内衣最好是排汗的功能性材料,否则里面汗湿的感觉和外面淋湿一样不好受。但如果是在过河或溯溪等原因中还是湿了身,那么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不停的行走或运动,大量进食以补充热量,进入营地后迅速换上干衣服或钻进睡袋,个人最惨的一次是晚秋上山误判天气,没带雨具导致全身湿透,只能靠着口袋里的大白兔和牛肉干的热量,几乎连续不停顿的行走九小时,坚持到了雪地中的营地,如果中途坐下太久,那有可能再也起不来。如果遇到最不幸的情况,连干衣服或睡袋也没有,那么脱掉湿衣服,抱紧你的同伴相互用体温取暖也没什么可害羞的,在红水河那次我和王炼就是这样度过难关,尽管回头想想心理上的确难以接受。既然说到保暖就不能不说说“火”,野外的夜晚没有什么比围着火堆喝杯热茶更让人振奋的了,对于几乎没有什么装备的山民来说,生火几乎是野外最重要的技能之一,非常强调经验和技巧性,反正直到今天我也没能学会如何象他们那样用几根火柴就点着一堆湿木头,如果有带气炉或喷枪,那么还比较好办,如果没有的话,林间的松果和桦树皮等都是富含油脂的易燃品,也可以带一点固体酒精,报纸,蜡烛,或浸透煤油的木屑等方便引火,好带也好用。引火的工具最好的还是火柴和一次性打火机,当然要千万注意多带一两个备用并做好防潮措施,至于ZIPPO这样的玩意,还是免了吧。点着以后,注意柴火的架放方式,如果需要长时间无人看守的“过夜火”,办法是将大木头整齐排列码放在火堆正上方只留很小的空隙,这样通常第二天早上还能看见一点微弱的炭火。采药的山民没有帐篷和睡袋,基本上都是这样蜷缩在“过夜火”边睡觉的。不提倡出于娱乐目的的篝火,另外注意千万让篝火远离易燃的帐篷和秋冬季的森林。
4、洪水
个人每逢夏季出行,做计划时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山洪或涨水,欺山莫欺水,山洪的摧毁力是极其惊人的,冲毁公路,引发泥石流冲毁村庄的场面屡见不鲜,2002年、2003年夏季秦岭的两场大雨引发山洪均造成上百人死亡,甚至冲垮了陇海线上的灞河铁路桥,灾后场面触目惊心。即使雨后没有形成山洪,河谷中涨水带来的后果也常常难以收拾,进去容易出来难,被水断了退路堵在中间的滋味可不好受。
对于夏季山区旅行来说,在制定计划时,首先尽量注意天气情况,在已经或即将有雨的情况下进行溯溪是非常不明智的,另外尽量缩短在山谷中停留的时间,一旦有雨,涨水的速度可是非常之快的。夏季扎营不要太靠近河边这该是常识,但在选择高处扎营的同时注意考虑好退路也是必要的,免得出现水围城的场面。通常越是宽阔平静的河谷越是蕴藏危险,上游来水时,水流汇聚的速度极快,但河谷越往上,河道越窄,涨水的速度和可能性反倒越小,也就不用太过担心。
天气预报是个好参考,但是山区天气变化莫测,根据线路情况,只要有溯溪或过河的路程,做好万不得已时强渡或留守的思想准备是必须的。首先谈谈过河,如果河并不太宽,如果带有砍刀,临时砍倒小树横过河面是个解决办法(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这样干),倒不是让你从上面走过去,而是让你过河时能有有力的“栏杆”可供着力,但通常阻挡你的河流都比较宽,架桥就不太现实,那么你就得先选好合适的“渡口”,通常水较混处流速高,水较清处流速缓,适宜渡河,另外注意渡口到河对岸间最好河床比较突起,一方面方便脚反水方向抵住站稳,另一方面,半道上也好“摸着石头过河”。过河是至少两人一组,一人结绳保护,三人组最为稳妥,两人在岸边和渡河者成三角形站立,这样通过一跟绳子,渡河者可以灵活掌握两个方向的拉力以和水流冲力平衡,一旦失足也更加安全。渡河者无论如何必须有登山仗或树枝以探查河底情况并做支撑,注意和水流方向斜向迎面切行。注意不要赤脚过河,鞋湿了可以弄干,脚底板划伤影响走路那可就是大麻烦了。背包里的东西做好防水准备,解开腰带,以免落水后被自己的背包纠缠。总之过河是件比较考验小脑平衡性的活,具体情况必须根据情况因地制宜。以上只是比较理想情况,如果情况恶化到石头都在水里打转,或者河面过宽,流水没腰以上,莽撞过河无异自杀,那么最好还是老老实实呆在营地等水退吧,通常雨停后水势回落的过程不会超过两三天。沿河边强行下行也是个办法,但必须付出极大的体力和风险代价,通常会有无数的断崖等着你绕行或迂回。
最后还有一点,山区溪水温度较低,即使夏天在水中徘徊久了都容易失温,过河前后注意补充热量
图 200 倒下的树构建便桥
5、食物和水
出门按计划食物要带够,并且要留有应急的口粮,这是没说的,不要幻想能和野人一样到处找野果,秦岭不是热带雨林,一般夏季6-7月份海拔2000M以下某些地区可以找到食用的野草莓、野葡萄等各种浆果,9-10月份某些低海拔地区有猕猴桃和柿子,当然还有大片大片的核桃和板栗树,其他季节还真没发现什么可供食用的果类,野菜一般也只能见到很少几种,而且很少,至于某些树皮草根可不可以吃,我没研究过。红腹锦鸡和雪鸡在海拔3000M以下都有分布,经常可以见到,带把弹弓还是不难打到的,不过不到万不得已,不建议伤害它们。某些河段可以见到小鱼,不过通常有鱼的河段已经很下游了,通常也就可以找到村子了。注意观察河边的动物足迹,某些地方是它们夜间下山喝水的地方,特别是冬天,小溪封冻,只有很个别的地方有流水,这周围通常散布各种动物脚印甚至动物尸体,理论上可以挖个陷阱或下套以设伏,不过这需要充足的等待时间,偶然见过山民准备的陷阱,通常直径1M左右,深2M,内壁围一圈光滑的石头,动物几乎无可能爬上来,不过光挖这个陷阱就能累死你,捕兽夹没有一定经验和能力是搞不好的,有的专业的“千斤砸”甚至曾砸死过巡山的保护区人员。做绳套的设置地点也很讲究,还有,豺和豹子也特别喜欢在这样的地方伏击。总之,野外找食物远比一般人想象的要难的多,不然满山都是逃犯了,而且,不到极端情况还是不要伤害这些动物吧。
春夏秋冬,不管秦岭南坡北坡,由于秦岭丰沛的降水量和良好的植被环境,绝大部分地区都不难找到可食用的水源,一般低海拔地区方便在溪流补给,中海拔的岩壁下面时常有滴水,海拔3000M以上的石海上找到石缝中的泉水不是很容易,但石头上或石缝下注意观察时常能找到雨雪后积下的水,在山坡的阴面比较往下的地方,地气聚拢的位置,可以尝试挖小坑,水很可能汇流在此,在内壁垫几块石头,方便水和泥沙分离。在一般寺庙或房屋遗址附近容易找到水坑。关于水质,由于秦岭中基本不存在环境污染问题,鲜有有毒物质分布,水质一般没有问题,不需要净化即可直接饮用,这么多年来我几乎从没因为喝水影响过健康,只有一处例外,那就是游客云集的大爷海上,所以有条件的话还是尽可能煮沸后饮用,尤其是积存在水坑里的死水,积满落叶的小溪源头,还有游客众多的高山湖。如果感觉水质比较浑浊,那么需要过滤一下。过滤一般用纱布叠多层,有净水片最好,效果不错,没有的话也可以加点明矾沉淀,去除沉淀后烧开,不过烧开后水的味道实在不大好。
尽管我说大部分情况下水的问题不难解决,但还是建议你随身时刻携带不少于500ml的水,尤其是夏季,因为两个水源点间的路程经常会超出你的预料。
图 203 石头上的积水
6.心理
如果在灾难降临的一瞬间你还没有挂掉的话,剩下的问题基本是心理生存的问题了,人的肉体不会那么容易死掉,但很容易被相对脆弱的心理问题击垮。很多情况下,当突然发现自己处在很不利的环境下时,要保持镇定和清醒,远比平时想象的要困难的多。比如,计划了大半年的一次登山,突然被暴风雪或洪水所阻挡,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自然不自然就会想到“人定胜天”。从而容易造成悲剧。再有,如果一个人突然发现自己找不到了团队,迷路了,突然的瞬间他会陷入极度的恐惧中,自己能不能走出去,能不能活下来,下一步该怎么办,不同的人会做出迥然不同的行动,心理崩溃造成悲剧,在山野生活中还是很容易发生的。所以,为了防止“心理死亡”或“心理疯狂”这两种极端,必须在制定出行计划的时候,详细考虑好可能会发生的意外和相应的对策,每个细节都必须完善的考虑,及早打上心理预防针,还是有一定好处的。另外,还容易产生的一个问题是团队问题,一般来说户外运动不可能只有一个人,一伙人组成一个团队是必然的,在一切顺利的情况下也许不会有什么不愉快,可是一旦遇到突发意外或身处困境时,到底是“人多力量大”还是“你死我活”,就很难说了。所以,一支团队必须有一个非常坚强的领导核心,出现意外时队员必须无条件服从,自行其事只会带来更大的混乱,独裁,在这个时候一般是有好处的。所以,这就要求领导者必须有合格的山野素质。团队的团结和统一无比重要。
写了这么多,只是一些很有限的个人经验和看法,具体操作起来,可能不象所说的那么简单,而且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对待,教条主义要不得,当然用不上是最好了。千万不要以为看了一些纸面上的东西加上先进的装备和青春的热情就可以征服自然,人还是太脆弱了。对于自大,盲目,冲动,个人英雄主义和藐视自然所造成的悲剧,我个人不会表示任何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