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汽车:90年代经典
[汽车之家 车系历史] 随着90年代私人轿车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汽车发烧友开始转向更加个性、拉风的跑车市场,同时更加商务的MPV车型也受到了90年代人们的关注,在这一期我们将和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在90年代出现过的那些跑车和MPV车型。(更新时间2012年4月6日)
● 三菱3000GT(1991-1999年)
印象指数:★★★★
印象中的它:东洋跑车"四大天王"之一
三菱3000GT虽然在90年代在国内的保有量非常少,而且也都是从非正规渠道引进,但是它绝对算得上是最早进入国内的跑车代表之一,在当时乃至2000年以后,它都是汽车发烧友们最常用来改装的车型。
1989年三菱在东京车展上发布了一款名为HSX的概念车,而它就是后来3000GT的原型车,到了1991年三菱3000GT正式上市,是三菱旗下的旗舰车型,与当时的本田NSX、丰田的Supra、马自达RX-7被人们共称为东洋跑车的四大天王。
在外观设计上,最初的3000GT采用了翻灯的设计,这也是当时跑车身份的象征,而到了90年代末才改成了固定式的头灯,此外,在3000GT外观上另一个亮点就是尾翼,其采用主动式设计,当车速达到80公里/时时,它就会自动上扬,这种设计目前在奥迪TT乃是布加迪等车型上还能看到。
当时推出来的3000GT有三个版本,分别是基本版、SL版和VR4版,其中动力最强劲的当然要数到VR4版本,其搭载了3.0L 24气门双涡轮增压发动机,其最大功率达到了280马力,最大扭矩为435牛米,有5MT(后来配6MT)和4AT两种变速箱可选择,而且这款车型还配备了带中央差速锁的全时四驱系统,极速可达250公里/时,0-100公里/时的加速时间仅5.9秒。
在内饰上,3000GT并没有太多能够增加驾驶者肾上腺激素分泌的设计,一切都显得中规中矩,不过配置上带液晶显示器的自动空调、电动座椅及BOSE音响在当时来说还是比较高端的。
在3000GT生产的这9年中,虽然没有经过垂直的换代,不过每年三菱都会对其进行改款,更改的地方包括了更换全新的轮圈、刹车盘、无钥匙进入、全新头灯、后来的6MT以及一些电子设备的更新,整体变化不大。
到1999年三菱3000GT正式停产,停产的原因是因为当时三菱生产的平价跑车三菱Eclipse(当时叫日蚀,就是现在的伊柯丽斯)性能和外观一直加强,同一时间在欧美市场大卖,严重影响到了3000GT的销售,所以99年之后3000GT就停产了,而当时进入国内较多的还是自然吸气版的3000GT(最大功率225马力),国内的二手车市场中,较多的也都是1995年后的车款。
● 三菱Eclipse(日蚀)(1989年-至今)
印象指数:★★★★
印象中的它:高性价比的平民跑车
三菱Eclipse当时在没有正式官方引进中国之前,大家都习惯叫它日蚀,它要略早于3000GT在1989年正式推出,不过它的定位与3000GT有很大区别,它是通过自身的小巧、灵活和较高的性价比来获得购买者的芳心,而三菱日蚀也是较早进入国内的小跑车之一。
早在1985年,三菱就和克莱斯勒公司开始共同研发三菱日蚀的原型车,当时共同生产的还有普利茅斯的Laser和克莱斯勒的Eagle Talon,第一代Eclipse诞生于1989年,是基于三菱Galant的基础上研发的轿跑车,外观上依然采用的是当时流行的翻灯设计。
动力上第一代日蚀有基础版的1.8L自然吸气发动机,最大功率92马力;2.0L四缸自然吸气发动机,最大功率135马力和最强劲的2.0T发动机,最大功率190匹马力,与发动机匹配的有5速手动变速箱和4速自动变速箱。
1992年,三菱把日蚀的翻灯设计换成了固定式头灯,并更换了排气系统和轮圈的设计,并把涡轮增压版的动力提高到195马力。这一代车型其实进入国内的可谓是少之又少,现在的二手车市场上已经找不到它的身影。
1995年,三菱推出了第二代的日蚀,第二代日蚀拥有更大的轴距,尺寸达到了2510mm,这比第一代增加了406mm,这为第二排乘客提供了更大的腿部空间。其内饰也经过重新的设计,而宽大的座椅和双安全气囊的采用为整车提供了更高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新款的日蚀拥有四种型号,分别是RS型、GS型、涡轮增压版的GS-T型和全时四驱的GSX型。其中RS和GS均采用了克莱斯勒公司设计的2.0L四缸发动机,最大功率140马力,而涡轮增压版车型则采用了上一代使用的2.0T发动机,经过调教后能够产生205匹马力,所有的车型都有五速手动和四速自动变速箱可选。
从第二代车型开始,三菱日蚀开始大批量进入国内,虽然依然没有正规的进口渠道,但是国内的保有量确实不少,而到了1999年和2005年,三菱还分别推出了第三代和第四代的Eclipse,而从2008年开始Eclipse也正式官方进口,官方取名为伊柯丽斯,并销售至今,如今它在国内的销量已经不容乐观。
● 丰田Celica(赛利卡)
印象指数:★★★★
印象中的它:WRC赛场上曾经的王者
1989年丰田Celica已经发展到了第5代车型,这也是国内车迷们接触到的第一代Celica,尤其是在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尤为多见。当初Celica虽然没有正式的引进国内,但是在很多二、三级经销商那里还是可以买到,如今第五代Celica二手车市场上也已经不多见了。
丰田Celica最初是在1970年的东京车展推出,当时旨在提供比丰田2000GT之外,另一个更便宜也更日常化的跑车,当时第一代车型受到了福特野马的影响很大,在北美、澳洲等地区,它甚至被称为“日本野马”或者“野马Celica”。
而90年代诞生的第五代Celica,延续了第四代车型的翻灯设计,同时保留标志性的一体式黑色车头,整体线条在第五代车型上风格变得更加圆滑,车身形式有Coupe、Liftback(掀背)和敞篷三种形式。
其实从第四代Celica开始,Celica普通车系都变成了前轮驱动,第五代车型同样不例外,而最高版本依然是4驱,也就是GT4,动力上第五代Celica有1.6L、2.0L和2.2L三种排量,其中GT4版本采用的2.0T涡轮增压发动机,最大功率可达232马力、最大扭矩为270牛米。当时国内以搭载2.0L自然吸气发动机的两驱版本为主,最大功率158马力、最大扭矩为186牛米。变速箱上有4速自动和5速手动可选。
从第四代车型开始,丰田便以Celica为原型车出战WRC赛事,并且在1993年以第五代Celica为原型车的赛车夺取了WRC车队年度总冠军,更在第二年包揽车手和车队的总冠军。而这一代车型也成为了车迷心目中最经典的一代Celica。
到了1993年,丰田推出了第六代的Celica,车型上依然为掀背、Coupe和敞篷三种,从某种程度上说,第六代Celica是Celica历史上最高性能的最后一代车型,因为从第七代车型开始就不再提供最高性能的GT4版本了。
第六代的Celica外观上取消了翻灯和黑色一体式车头的设计,改为四圆灯设计,而车身尺寸上没有太多改变,其中Coupe车型的车身尺寸分别为:长4500mm、宽1750mm、高1300mm,轴距为2535mm,相比上一代略有加长。
动力上,第六代车型新增加了1.8L发动机,其他发动机均与上一代车型相同为2.0L和2.2L排量,其中新增加的1.8L发动机的最大功率为105马力、最大扭矩为149牛米。变速箱上依然采用的是4速自动和5速手动两款。
到了1999年,第七代的Celica正式上市,从这一代车型开始Celica全系采用了前驱布局,四驱版本不再提供,动力上也只有一款1.8L排量发动机,其最大功率145马力,最大扭矩170牛米。变速箱上最初搭载的是4速自动和5速手动,后来手动变速箱还升级到了6速。
这一代Celica一直生产到了2006年,也是最后一代车型,同时从这一代开始Celica也不再参加WRC等国际性的比赛,在2000年以后Celica车系开始走下坡路,由于第七代车型不再“性能”,再加上小跑车市场萎缩,丰田Celica于2006年最终停产。
● 宝马Z3(1996-2002年)
印象指数:★★★★
印象中的它:宝马Z系列阵容中的经典
说到Z3大家更多看到它的身影是在《007》的电影和现在的部分婚庆公司的用车中,当时90年代的时候进入国内的Z3很多都已经被用做婚庆用车。现在的二手车市场上也不缺乏Z3的二手车。
说到宝马Z系列,其实Z系列的第一款车型是Z1,最早在1988年推出,在1991年停止生产,Z1并没有进入过国内,而接下来的就是Z3,随着1990年代中后期国内跑车的盛行,它也随之进入到了国内。
Z3基于E36平台第三代宝马3系为基础开发而来,为了控制成本,Z3的后悬挂采用了结构较为简单的拖曳臂半独立式后悬挂,但是这并不会影响Z3的操控性,宝马工程师通过调校使Z3拥有了极好的操控性和稳定性。
1996年,第一批宝马Z3被交付给了车主,在很短的时间内Z3便升级为同类车中最畅销的车型,Z3保持着宝马经典的跑车风格-修长而圆滑的发动机盖、低腰线和短短的车尾。车尾的设计焕然一新:行李箱盖经重新设计后更具独特风格。
动力方面,宝马Z3有非常丰富的选择,排量从1.8L-3.2L共计有11款发动机可供选择,而国内当时较多的是1.9L四缸、2.0L六缸、2.2L六缸、3.0L六缸和3.2L六缸几款发动机,其中1.9L发动机最大功率138马力、最大扭矩180牛米,而3.2L最大功率315马力,最大扭矩340牛米。变速箱上有5速手动和4速自动可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