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热带风暴袭击缅甸仰光 城镇被抹平
最新消息:据缅甸国家电视台5日报道,2日登陆缅甸的热带风暴已造成至少1.5万人死亡,随着救灾深入,死亡人数还可能继续上升。
强热带风暴袭击缅甸仰光 抹平城镇救灾困难
据新华社专电 强热带风暴3日突袭缅甸最大城市仰光,人员、物资损失惨重。缅甸政府宣布风暴经过的3省2邦为灾区,但没有公布具体财产、人员损失情况。缅甸国家电视台4日报道,风暴已造成351人死亡。随着救灾工作开展,这一数字可能上升。
犹如战场
强热带风暴“纳尔吉斯”2日在缅甸伊洛瓦底省海基岛附近登陆。风暴登陆时最大风力超过190公里。
风暴登陆后扑向缅甸三角洲地区,一路扫荡伊洛瓦底省、勃固省和仰光省,3日凌晨突入仰光市中心。仰光市内多处房屋受损,树木被刮倒。街道上随处可见倾覆的车辆、散落的路灯、木板等。市内交通瘫痪,水电供应停顿。
路透社援引一名不愿公开姓名的退休公务员的话说:“我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让人想起美国的‘卡特里娜’飓风。”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造成1800多人丧生,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一名驻仰光外交官形容灾后的仰光一片狼藉,犹如“战场”。
仰光国际机场4日关闭,取消全部离港航班。抵港航班转飞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
抹平城镇
缅甸政府已宣布仰光省、伊洛瓦底省、勃固省、孟邦和克伦邦为灾区。风暴造成的损失正在统计中。
缅甸官方媒体4日报道,仰光南部两个城镇四分之三的房屋倒塌,剩余房屋的房顶差不多全被狂风卷走。报道没有提及两城镇居民伤亡情况。
由于受灾地区通讯中断,与外界联系困难,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情况难以调查。
缅甸政府和联合国驻缅甸机构也没有正式发布死亡或者受伤人数信息。但缅甸国家电视台4日晚报道说,截至当天下午5时的统计数据,热带风暴已造成351人死亡。据报道,遇难者中仰光省有19人,伊洛瓦底省有332人。
热带风暴还造成大批无家可归者,仅伊洛瓦底省海基岛一地就有9.2万多人无家可归。
救灾困难
缅甸国家电台3日晚报道,政府成立了以总理为首的中央防灾救灾委员会,组成10个工作组深入灾区开展救灾工作。
由于灾区交通、通讯瘫痪,救灾难度巨大。一些联合国救灾专家估计,仅调查清楚灾情就需数天时间。
联合国人道主义经济援助计划协调专员办公室驻缅甸主管泰耶斯卡瓦达尔说,由于房屋被毁,不少灾民可能被压在废墟下。
他说:“风暴袭击了仰光市中心。风暴来临前,有关部门发出警告,让市民在房屋内躲避,但不少房屋结构脆弱。”
这次风暴袭击的区域是缅甸稻米主要产区,人口密集,其中仰光人口数量500万。美联社、法新社等西方媒体估计,财产和人员损失巨大。
缅甸灾情为何如此严重?
强热带风暴“纳尔吉斯”突袭缅甸,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缅甸政府5月9日公布的数据,这场灾难共造成22980人死亡,42119人失踪,联合国负责人道主义事务的副秘书长约翰霍姆斯9日说,联合国估计150万人受到灾害的严重影响。
“纳尔吉斯”为何导致如此重灾?一些专家分析了原因,其中包括风暴的路径和登陆地点等因素。
风暴路径
“纳尔吉斯”的移动路径出乎专家意料。
世界各主要气象预报部门4月28日从“纳尔吉斯”向印度靠近时便开始监测其移动路径。如气象部门所料,风暴向东急转。然而,它没有按照惯常路线进入孟加拉国或缅甸西北部山区,而是突袭缅中部地势低平的伊洛瓦底三角洲。
美联社9日援引美国关岛大学气象学教授马克兰德的话说:“我一看到(风暴)路径图就说,‘噢,这下可糟了。’将会形成巨大的风暴潮,简直就像‘卡特里娜’飓风袭击美国新奥尔良。”
美国“地下气象员”组织官员杰夫马斯特斯说,风暴“路线东转非比寻常”,矛头直指“缅甸人口最密集的地区”。
风暴登陆地点的地形也不利于减少其威力。伊洛瓦底三角洲地域广阔,地势低平,以致风暴潮上岸之后势不可挡。此外,伊洛瓦底沿海地区多为养虾场和稻田,缺少林木,这也助长了风暴威力。
全球变暖?
一些环保主义者认为,全球变暖也是重灾原因之一。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去年提出,海水温度上升将使热带风暴风力更大、雨情更重。
印度一环保组织负责人苏尼塔纳拉因说:“尽管我们无法把具体灾害归咎于气候变化,但有足够科学研究表明,气候变化会加剧热带风暴。”
但不少人持不同意见。一些专家在美国气象学会今年1月召开的一次大会上提出,海水温度上升可能会减小风暴和飓风的强度。
经验不足
缅甸气象部门在风暴登陆前6天已发布气象预警。缅气象与水文局(DMH)4月27日开始发布“纳尔吉斯”强热带风暴预告,5月1日向全国媒体发送简报,2日风暴登陆当天,报纸头条均为相关消息。
然而由于“纳尔吉斯”是40年来第一个在该国登陆的热带风暴,民众显然缺乏抗灾经验。
然而,另一些专家认为,考虑到缅甸受灾区域较大,涉及数以百万计的人口,再加上不少村庄地处偏远,信息、交通不畅,事前疏散、转移人口的难度非常大。